留学硕士回国就业招聘 海归就业“红利”还在吗?

行业动态2023-09-04 18:01佚名

留学文章开头

2023年上半年即将结束,但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后疫情时代,高失业率不再是稀奇的新闻。 今年6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5月份16-24岁青年失业率高达20.8%。 在此背景下,留学生回国找工作变得越来越困难。 “毕业即失业”已成为许多留学生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困境。

在年轻人聚集的豆瓣上,有一个名为“海归垃圾回收互助会”的团体,迄今为止已聚集了超过5.2万名无业待业的海归人员。 群里大部分话题都是围绕就业压力展开的。 有的人找工作“吐血”,焦虑不安; 本来以为疫情过后会好一点,没想到周末月薪3000元的工作很难找了。 一位英国留学生发帖:“英硕的一年真是我人生最大的转折点,我再也找不到工作了!” 比如,海归就业难,让人们不仅要问:“当今时代,海归就业还有‘红利’吗?”

文_苏苏

文章最初发表于《留学》杂志第221期

留学硕士回国就业招聘 海归就业“红利”还在吗?

“我找不到本科毕业时的工作。”

不止一名留学生表示,本科毕业前留学硕士回国就业招聘,可以进入最终职位,但出国留学后,连初始职位都进不去。

卡廷,澳洲顶尖大学985学士+硕士学位。 学士学位毕业后,我在中国寻找工作,目标是经营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 秋招期间,我收到了滴滴的offer,但我因为选择去澳大利亚留学而拒绝了。 硕士毕业后,他回到中国,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春招公司全部失败,最终进入二线互联网公司运营。 他出国是为了在求职方面获得更强的竞争力,获得更好的offer,登上更高的平台,但回国后,他发现连以前同等水平的工作都很难找到。

Zoe 拥有英国会计和金融硕士学位。 比她早一两年的学长出国读硕士后也能找到好工作,哪怕学校在QS全球排名前200名的大学里。 但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 Zoe所在的学校在QS排名前100名,但她已经毕业半年了,还在到处找工作。 她甚至还把票投给了自己本科毕业时投过票的公司。 当时她收到了面试邀请,但现在还没有。 有时佐伊也会怀疑自己:出国找不到好工作,是不是白费力气了?

这绝对不是个别案例,而是大趋势。 2023年2月,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年中国留学生回国就业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以来,中国留学生回国就业人数逐年增加。 曾几何时,海归在国内就业市场上受到青睐。 如今,即使是名校海归也不再是“稀有人才”。 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企业纷纷减少招聘、停止招聘、大幅裁员。 大量名校海归持有闪亮的文凭,却没有拿到平庸的offer。

一位在金融行业外企工作的豆瓣网友表示,自己是211本科+海外硕士,有5年工作经验。 从2023年5月开始,公司5000多人将开始集体减薪。 往年,每个系都会招收2到3名应届毕业生,但今年,一个人都没有录取。 并且从2021年开始,所有新来者都将是来自北清的本科生和来自美国的常春藤盟校硕士。 有时他会感到害怕:如果晚出生几年,很有可能找不到工作。

一年硕士的尴尬处境

“就业环境不好是一回事,我现在的劣势其实就是没有相关的实习机会。” “我想涉足一线城市工作,但找了一个市场/研究/运营的圈子收获甚少,而且没有相关实习经验,我哭了……”《文科》想回中国的工人都在瑟瑟发抖,他们没有实习经验。” 在“海归垃圾回收互助会”群里,这样的帖子并不少见。

“我投了35份简历,更不用说offer了,只得到了4次面试机会。” 王彬彬在国内985大学读本科,毕业时放弃了本专业的研究生学习资格,选择出国学习金融。 主要的。 王彬彬就读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商学院。 这是一个为期一年的硕士学位。 由于学制短、学费高,历来被认为是“水硕士学位”。 由于留学经历的价值屡遭HR质疑,加上缺乏相关实习经历,王彬彬的求职之路异常艰难。

德国一年制硕士毕业的王琪面临着与王彬彬类似的情况。 她个人感觉用人单位对一年制硕士学位的认可度正在下降。 许多招聘单位表示,与一年制的海外硕士毕业生相比,他们更喜欢拥有丰富实习经验的国内硕士生。 对于一年制海外硕士生来说,时间紧张、学业压力大,普遍很难抽出时间进行实习。 即使挤出时间,能找到的大多都是所在国家的小企业,在国内的认可度不高。 仅拥有出国留学的文凭并不会给您在寻找第一份工作时带来优势。

国内企业在招聘人员时遵循一定的规则。 秋季招聘一般在每年9月至10月举行。 此次招聘的职位约占目前校招的80%左右。 一年制硕士生此时往往刚刚入学,这意味着他们一入学就需要参加校园招聘。 毕业回国的时间,恰逢秋季招聘的时间。 有的学生10月份刚刚提交论文,没有任何笔试和面试准备,也没有实习经验; 部分学生1月份毕业典礼回来后,对国内就业市场没有任何了解,回国后很容易陷入失业困境。

“宇宙的尽头就是考试”?

后疫情时代,严峻的就业形势导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寻求稳定。 几年前,人们认为体制内的生活是“一眼就能看到的”,所以还不如自己创业。 但现在,不少大学生已经把进入体制内作为就业的首选。 网络上广泛流传着一句话:“宇宙的尽头是考试编辑”。 无论是公务员、职业编辑还是国企编辑,考入编制就意味着“上岸”——逃离未知、汹涌的危险,终于可以安心生活。

参加考试的风潮也蔓延到海归身上。 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年中国留学归国人员就业调查报告》显示:38.8%的留学生希望到国有企业工作,位居各类院校第一,较2021年提升9个百分点; 希望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留学生占20.9%; 2022年,74.4%的留学生认为海归存在“公考热”,这一比例高于2021年的59%。

2023年4月,《朝阳区关于拟录用2023年考试公务员(第一批)的公告》显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谢菲尔德大学、英国大学等名校留学生分布情况沃里克。 2022年,深圳中学招聘教师,最终录取为牛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硕士、美国常春藤名校硕士、博士。 这在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我都出国留学了,为什么要回家乡?” 2023年6月,有媒体采访了回乡系统录取的留学生小米。 本科毕业后,她考入家乡创办的地级中专。 但她对未来有很多幻想留学硕士回国就业招聘,所以她选择脱离原来的生活轨迹,出国留学,希望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然而,从澳大利亚名牌大学硕士毕业回到中国后,小米发现自己放弃的机会变得竞争异常激烈。 不仅是既定的教学岗位,还有签约的大专教学岗位。 参加采访的人有三四百人,只有4人,而她并不在这4人之中。 2022年,小米通过国考,终于落地家乡的一个小县城。

就业难现象背后:留学红利还在吗?

每一代海归,都有着同样的命运。 早期的《北京人在纽约》、《别了,温哥华》等很多热门剧都反映了外籍人士的海外生活,给“海归”赋予了自己的光环,很多公司在招聘时也会注明“海归优先”。 那时正值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人们就像“扶梯上行”,无论选择什么行业、什么工作,都很容易赶上红利期。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低迷和留学人数的指数级增长,海归文凭的性价比正在下降。 许多留学生的期望从出国留学“功成名就”下降到只想“还钱”。 毕业于C9(九校联盟)中文系硕士的肖葵,赴日本攻读博士学位,回国后在浙江省一所重点大学找到了教职。 手里的工资是1800元。 “我父母花了50万多元送我去日本读博士,但我可能要到45岁才能挣回这笔钱。如果没有父母的支持我的家人,我可能连老婆都娶不到。” 萧葵苦笑一声。

然而,出国留学的好处并没有消失。 在低就业时代,高等教育整体贬值是不争的事实,海归文凭也是如此。 从前段时间热议的“985浪费”到“海归浪费”,本质上都是就业市场收紧后的人才“产能过剩”。 但从贬值速度来看,海外海归文凭依然能跑赢大部分国内高校。猎聘发布的《2022年海外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洞察报告》显示,同等条件下,80.85%的HR认为海外学习经历将成为候选人加分项,64.44%的HR认为QS100院校留学生和国内985/211毕业生也有竞争力;留学生优先职位占所有职位的10.15%;平均年薪留学生优先岗位24.43万元,比所有岗位平均年薪高出3.29万元;总体来看,国内外高校应届毕业生竞争力指数:海外QS100>国内985/211>海外非QS100>国内非-985/211。

当然,留学不仅仅是一笔经济账,其价值是很难用金钱来衡量的。 在海外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享受世界一流的学术资源,获得国际视野和广泛的知识,培养独立和批判性的思维能力。 这些都是职场竞争中的重要优势。 这些优势不一定能在短期内体现出来,但可能会形成强大的后劲。 某国企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表示,入职前六个月很难看出海归与国内毕业生的区别,但半年后,海归在项目管理方面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 、组织协调、问题分析等都会逐渐显现出来。

留学归来并不是凯旋而归,而是在学好技术后投入到下一阶段的真正的比赛和博弈。 希望每一位留学生都能度过这段困难时期,在职场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免费获取留学方案
请选择国家
英国
美国
澳洲
加拿大
韩国
日本
新西兰
意大利
请选择
高中
本科
硕士
MBA
博士
其他
请选择省
广东省
浙江省
江苏省
北京市
上海市
重庆市
四川省
山东省
安徽省
河北省
湖北省
河南省
湖南省
陕西省
福建省
山西省
江西省
云南省
天津市
海南省
吉林省
辽宁省
黑龙江省
贵州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港澳台地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