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半年即将结束,但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后疫情时代,高失业率不再是稀奇的新闻。 今年6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5月份16-24岁青年失业率高达20.8%。 在此背景下,留学生回国找工作变得越来越困难。 “毕业即失业”已成为许多留学生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困境。
在年轻人聚集的豆瓣上,有一个名为“海归垃圾回收互助会”的团体,迄今为止已聚集了超过5.2万名无业待业的海归人员。 群里大部分话题都是围绕就业压力展开的。 有的人找工作“吐血”,焦虑不安; 本来以为疫情过后会好一点,没想到周末月薪3000元的工作很难找了。 一位英国留学生发帖:“英硕的一年真是我人生最大的转折点,我再也找不到工作了!” 比如,海归就业难,让人们不仅要问:“当今时代,海归就业还有‘红利’吗?”
文_苏苏
文章最初发表于《留学》杂志第221期
“我找不到本科毕业时的工作。”
不止一名留学生表示,本科毕业前留学硕士回国就业招聘,可以进入最终职位,但出国留学后,连初始职位都进不去。
卡廷,澳洲顶尖大学985学士+硕士学位。 学士学位毕业后,我在中国寻找工作,目标是经营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 秋招期间,我收到了滴滴的offer,但我因为选择去澳大利亚留学而拒绝了。 硕士毕业后,他回到中国,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春招公司全部失败,最终进入二线互联网公司运营。 他出国是为了在求职方面获得更强的竞争力,获得更好的offer,登上更高的平台,但回国后,他发现连以前同等水平的工作都很难找到。
Zoe 拥有英国会计和金融硕士学位。 比她早一两年的学长出国读硕士后也能找到好工作,哪怕学校在QS全球排名前200名的大学里。 但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 Zoe所在的学校在QS排名前100名,但她已经毕业半年了,还在到处找工作。 她甚至还把票投给了自己本科毕业时投过票的公司。 当时她收到了面试邀请,但现在还没有。 有时佐伊也会怀疑自己:出国找不到好工作,是不是白费力气了?
这绝对不是个别案例,而是大趋势。 2023年2月,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年中国留学生回国就业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以来,中国留学生回国就业人数逐年增加。 曾几何时,海归在国内就业市场上受到青睐。 如今,即使是名校海归也不再是“稀有人才”。 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企业纷纷减少招聘、停止招聘、大幅裁员。 大量名校海归持有闪亮的文凭,却没有拿到平庸的offer。
一位在金融行业外企工作的豆瓣网友表示,自己是211本科+海外硕士,有5年工作经验。 从2023年5月开始,公司5000多人将开始集体减薪。 往年,每个系都会招收2到3名应届毕业生,但今年,一个人都没有录取。 并且从2021年开始,所有新来者都将是来自北清的本科生和来自美国的常春藤盟校硕士。 有时他会感到害怕:如果晚出生几年,很有可能找不到工作。
一年硕士的尴尬处境
“就业环境不好是一回事,我现在的劣势其实就是没有相关的实习机会。” “我想涉足一线城市工作,但找了一个市场/研究/运营的圈子收获甚少,而且没有相关实习经验,我哭了……”《文科》想回中国的工人都在瑟瑟发抖,他们没有实习经验。” 在“海归垃圾回收互助会”群里,这样的帖子并不少见。
“我投了35份简历,更不用说offer了,只得到了4次面试机会。” 王彬彬在国内985大学读本科,毕业时放弃了本专业的研究生学习资格,选择出国学习金融。 主要的。 王彬彬就读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商学院。 这是一个为期一年的硕士学位。 由于学制短、学费高,历来被认为是“水硕士学位”。 由于留学经历的价值屡遭HR质疑,加上缺乏相关实习经历,王彬彬的求职之路异常艰难。
德国一年制硕士毕业的王琪面临着与王彬彬类似的情况。 她个人感觉用人单位对一年制硕士学位的认可度正在下降。 许多招聘单位表示,与一年制的海外硕士毕业生相比,他们更喜欢拥有丰富实习经验的国内硕士生。 对于一年制海外硕士生来说,时间紧张、学业压力大,普遍很难抽出时间进行实习。 即使挤出时间,能找到的大多都是所在国家的小企业,在国内的认可度不高。 仅拥有出国留学的文凭并不会给您在寻找第一份工作时带来优势。
国内企业在招聘人员时遵循一定的规则。 秋季招聘一般在每年9月至10月举行。 此次招聘的职位约占目前校招的80%左右。 一年制硕士生此时往往刚刚入学,这意味着他们一入学就需要参加校园招聘。 毕业回国的时间,恰逢秋季招聘的时间。 有的学生10月份刚刚提交论文,没有任何笔试和面试准备,也没有实习经验; 部分学生1月份毕业典礼回来后,对国内就业市场没有任何了解,回国后很容易陷入失业困境。
“宇宙的尽头就是考试”?
后疫情时代,严峻的就业形势导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寻求稳定。 几年前,人们认为体制内的生活是“一眼就能看到的”,所以还不如自己创业。 但现在,不少大学生已经把进入体制内作为就业的首选。 网络上广泛流传着一句话:“宇宙的尽头是考试编辑”。 无论是公务员、职业编辑还是国企编辑,考入编制就意味着“上岸”——逃离未知、汹涌的危险,终于可以安心生活。
参加考试的风潮也蔓延到海归身上。 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年中国留学归国人员就业调查报告》显示:38.8%的留学生希望到国有企业工作,位居各类院校第一,较2021年提升9个百分点; 希望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留学生占20.9%; 2022年,74.4%的留学生认为海归存在“公考热”,这一比例高于2021年的59%。
2023年4月,《朝阳区关于拟录用2023年考试公务员(第一批)的公告》显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谢菲尔德大学、英国大学等名校留学生分布情况沃里克。 2022年,深圳中学招聘教师,最终录取为牛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硕士、美国常春藤名校硕士、博士。 这在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我都出国留学了,为什么要回家乡?” 2023年6月,有媒体采访了回乡系统录取的留学生小米。 本科毕业后,她考入家乡创办的地级中专。 但她对未来有很多幻想留学硕士回国就业招聘,所以她选择脱离原来的生活轨迹,出国留学,希望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然而,从澳大利亚名牌大学硕士毕业回到中国后,小米发现自己放弃的机会变得竞争异常激烈。 不仅是既定的教学岗位,还有签约的大专教学岗位。 参加采访的人有三四百人,只有4人,而她并不在这4人之中。 2022年,小米通过国考,终于落地家乡的一个小县城。
就业难现象背后:留学红利还在吗?
每一代海归,都有着同样的命运。 早期的《北京人在纽约》、《别了,温哥华》等很多热门剧都反映了外籍人士的海外生活,给“海归”赋予了自己的光环,很多公司在招聘时也会注明“海归优先”。 那时正值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人们就像“扶梯上行”,无论选择什么行业、什么工作,都很容易赶上红利期。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低迷和留学人数的指数级增长,海归文凭的性价比正在下降。 许多留学生的期望从出国留学“功成名就”下降到只想“还钱”。 毕业于C9(九校联盟)中文系硕士的肖葵,赴日本攻读博士学位,回国后在浙江省一所重点大学找到了教职。 手里的工资是1800元。 “我父母花了50万多元送我去日本读博士,但我可能要到45岁才能挣回这笔钱。如果没有父母的支持我的家人,我可能连老婆都娶不到。” 萧葵苦笑一声。
然而,出国留学的好处并没有消失。 在低就业时代,高等教育整体贬值是不争的事实,海归文凭也是如此。 从前段时间热议的“985浪费”到“海归浪费”,本质上都是就业市场收紧后的人才“产能过剩”。 但从贬值速度来看,海外海归文凭依然能跑赢大部分国内高校。猎聘发布的《2022年海外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洞察报告》显示,同等条件下,80.85%的HR认为海外学习经历将成为候选人加分项,64.44%的HR认为QS100院校留学生和国内985/211毕业生也有竞争力;留学生优先职位占所有职位的10.15%;平均年薪留学生优先岗位24.43万元,比所有岗位平均年薪高出3.29万元;总体来看,国内外高校应届毕业生竞争力指数:海外QS100>国内985/211>海外非QS100>国内非-985/211。
当然,留学不仅仅是一笔经济账,其价值是很难用金钱来衡量的。 在海外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享受世界一流的学术资源,获得国际视野和广泛的知识,培养独立和批判性的思维能力。 这些都是职场竞争中的重要优势。 这些优势不一定能在短期内体现出来,但可能会形成强大的后劲。 某国企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表示,入职前六个月很难看出海归与国内毕业生的区别,但半年后,海归在项目管理方面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 、组织协调、问题分析等都会逐渐显现出来。
留学归来并不是凯旋而归,而是在学好技术后投入到下一阶段的真正的比赛和博弈。 希望每一位留学生都能度过这段困难时期,在职场上找到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