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安稳的生活?,很多同学对于这个问题有疑问和不解,那么下面就跟着的小编详细了解一下吧。
01
这两天关于大的话题充斥网络,争议之大甚至在海外华人群体中有愈演愈烈之势。对于我来说其实自从接触到留学生群体以来一直以来就在观察,观察到的越多自己想说的越多。
其实,这里面真的是有很大的代际差的。
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代留学生现在逐渐已经要进入退休年龄了。当年的老留学生们,说到底,是出于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尤其是对于经历过建国后几十年内斗、具有各种各样惨痛记忆的人们,无论用任何方式远涉重洋去国离乡,说到底,只是为了追求一个安稳的所在,能够安身立命,实现一个梦想而已。
而北美大陆给了他们这样一个实现梦想的地方。国门始开,大家出来后才发现,外面的世界是如此广阔,机遇是如此之多。现代工业文明是如此发达,越发衬托出自己的起点低,甚至有些自惭形秽。但是不管怎样,凭着中国人的艰忍,凭着这个伟大国家的包容精神,立住脚是不难的。这个时候正赶上里根经济学大行其道,这样一批留学生,或者说是留学移民,与这个国家,互相成就了对方。
但是这批人有一个普遍的特点,无论是什么专业的,当他们当初来到大洋彼岸,共性的一个特征就是“穷”。因为,物质基础差别太大了。那时候不仅个人没钱,国家也穷。中国人艰苦奋斗了三十年加折腾,好不容易出来了看到令人炫目的高楼大厦,物质极大丰富的商超,再掂量一下中国当时的那付模样,还有瘪瘪的钱包,心里的落差是巨大的。一些人凭着奖助学金和打工苛刻绊绊地完成了学业,进入了职场。套用一句段子手的话,都是苦出身。
这样一股风潮,深深影响到了后来者。我小的时候,家里的小哥哥小姐姐们,很多都是以上大学后出国去读为自己的目标的。而从大洋彼岸传来的一车、一房、一狗、一堆孩子,一份稳定的收入不菲的工作,以及非常具象化的房前屋后的大草地,典型的美国梦啊!吸引了无数的眼球。
那时候大学毕业后如果不在国内工作,由于教育经费是国家掏的,所以需要把培养费还回去,是笔不小的数字。即使这样也挡不住人们想往外走。
但是人们对于公然谈及个人利益的事情还是有点不好意思。记得在一个主流青年杂志上还看到过一篇文章是描述出国如何如何艰苦的,最后也不忘饶一句“我在等着回到祖国效力的一天”。不这么写估计也登不了哇。
02
再后来就是我这一批了。我侥幸考入的这所学校,从过去到现在都是个神级学校,神到现在我家孩子再想考都已经考不上了。而我高一届的师兄所写的《科学院的故事》系列,在网上还是颇有名气的。初中同学,估计有一半在国外。这一半里,又有80%在美国。家中普遍有些海外亲戚什么的,即便没有在周围的环境中总还是会受到海外氛围的影响,信息上自然也灵通得多。
这些同学出国上学、读研、工作、娶妻生子,逐渐都有了自己的事业,有些人恰好借助贸易全球化的契机,还小小地在自己的领域里成功了一把。应该说普遍都实现了上面所说的美国梦。而那些专注与学术的,比如说我的大学同学里的某人,研究新型能源的,出国十几二十年之后,又被当做大神再度被引入国内了。
我觉得一个重要的拐点出现在千禧之年,也就是21世纪初。一方面,经历了改革开放20年,中国人睁眼看到了世界,也追了20年。这个时候,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已经不是那么巨大了。而且改革开放20年,一些先富起来的中国人多少也攒了一些家底。一些先富者已经有能力自己掏钱把子女送到国外,接受最先进的教育了。
这时出国留学的人,很多已经完全没有经历过过去残酷的意识形态斗争以及短缺经济的阴影,出国后的落后者心态已经大大减轻了。再后来,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变成了世界工厂,社会财富爆炸式地提升,人们的腰包越来越鼓,国家实力也越来越强,短缺经济一去不复返了,市场经济带来了效率的提升和物资供应的充裕,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改变了中国城乡的面貌,互联网技术又迅速地在扯平中国和世界的差距在某些领域甚至领先。一个小高潮是,2008年的奥运会。
恰恰是从这个时候起,千禧一代中的一部分从低龄时就有出国的了。这些年轻人,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更加持有一种自信以及平视的观察角度。
面对曼哈顿式的高楼大厦他们完全无感,事实上对于北上广深出来的学生说,所谓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城市化得比较早,到处都没有中国的那种簇新簇新亮晶晶的感觉。刚刚出来的时候,在多伦多的那条著名的央街上,俺家闺女就跟我说,这不是我想象中的加拿大。
03
有一次我和一个学生家长开玩笑,说现在的孩子,一个万达广场就可以搞定。问题是,他们在国内早已见识过什么是万达、什么是凯德什么是龙之梦了。面对西方世界貌似物质丰富的市场,他们觉得不如中国热闹有人气。
面对好山好水,他们更容易讲出好山好水好寂寞的感慨。更何况中国现在还有新四大发明,在中国人看来真的不是一般地先进和方便。殷实的物质基础支持了他们在海外求学,甚至还有一部分“漾”出来的物质基础支持了其中的一小部分人挥霍他们的青春。
真的是个人看法啊,其实,这真的太正常不过了。谁没有挥霍过自己的青春呢?不同年代的人们在他们年轻的时候都有叛逆的时候、也都用不同的形式在任性、在挥霍自己的青春。
老留学生们,我觉得是背负的东西太沉重了,甚至包括了父母上辈甚至是家族的期许,自然在外在表现上显得厚重一些。现在的孩子们,更随性、更注重自我感受了。想一想,对于现在的孩子们来说,有多大事情是不能解决的呢?是必须报隐忍的态度么?他们在遇到各种问题时手中的能够用的手段,比30年前要多得多。
现在的孩子们,不愿意受约束、成长过程中没有那么多外在的框架限制,讲究自由生长,在这样的大的条件背景下,偶有任性甚至出格,也就不足为怪了。
04
总体来说,中国人在海外是过得越来越轻松了。当然,这并不代表我支持出格行为。负面的消息很多,有买跑车满街乱跑炫富的,有夜店斗酒的,有自制力不强陷入游戏不能自拔的,甚至还有涉及大麻吸笑气之类的。
但是更多的我看到的是学子们在奋斗在苦读,在大胆实践在创新。我身边的朋友的孩子已经有从中国拿风投在北美创业的了而不是反过来。毕竟从数据的角度,每年美国给中国发放留学签证40万张,加拿大差不多也是这个数字。近100万人的群体,出一些出格的事不足为奇。更何况互联网有放大作用。
老留和小留的差别,在于老留学生们刚来的时候全都在忙着沉重了,其实,说老留,界限是十分模糊的。像我这种年龄,可能所受的教育和过去的经历不允许我自己太过张狂,但是人到中年后心态自然沉稳很多。让小朋友们变沉稳是不可能的。
其实,人对于生活的目标要求也是随着代际的更替在逐渐提高的。中国人都熟悉的“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有美国版本的,也是一些老留们奋斗的目标。
现在的孩子们更加张扬甚至张狂,但是不代表着他们心中没有远大的目标。事实上在这些低龄留学甚至从小接受自由主义教育的孩子们中,不乏充满自己的梦想的人,并且是在努力地实践中。
老一代的人,有些止步于一车、一房、一狗、一堆孩子,一份稳定的工作,甚至一些人还在为房贷而努力。中年的老留,奋斗了这些年,忽然会觉得同龄人中其实只是方向不同而已,而且都在路上。所以还没有那么多时间叹息。
出了国的的赶上了外国的机会,成就了自己的家;留在中国的很多也都抓住了机会,搭上了中国急速发展的这班车。所以,其实对于这个年龄的人来说,坐在一起其实不可比。如果说不自觉地在比较的话,比较的是身体是精神是子女。但不管怎样,并不存在弯道超车或者转换轨道的可能了,还要沿着人生的轨道继续向前跑。
然而那些有激情有梦想的年轻人,确实有人在筹划着做一些能够改变世界的事情,至少要改变这世界上自己周围的这一小块地方。心态、视界,都是不同的。我前面不是说了么?我身边的年轻人已经有从中国拿风投在北美创业的了而不是反过来。真的不知道到底哪里才是新兴市场。
05
翻回头看中国。那些改开以来先富起来的一群人,已经逐渐进入到子女接班的阶段了。这些富豪们的子女,大都在国外接受现代商业文明的教育,低调务实,然而眼光和老一辈也有所不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继承老辈的产业,而是在老辈的产业基础上进一步有了新想法,新努力新创造。
依据的是什么呢?其实是在国外所学、所想和经历。其中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我的一个朋友,家里原来是做低压电器的,现在在保健品和大健康产业方面也做得风声水起。从社会整体的视角,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没有关系,社会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往前走的。把这里面的规律研究清楚,并且告诉后面的人,这个可能是我的母校成立了一个家族传承研究中心的目的。
写文章写到最后无意中又有了一点感慨。受到神秘人的指点,我在多伦多发现了张国焘和杨子烈的墓。无疑他们是中国政治斗争的失败者,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依亲来到了加拿大。搞到最后估计他们也没什么追求了,最后住在了养老院并且终老于此。在后半生平静的生活中不知道他们是怎样看待自己的前半生的,是跌宕起伏还是轰轰烈烈还是于心不甘,现在只有天知道了。但是即便是死后葬在墓地居然也混得这么惨,是和别人共用一座墓碑的(前后脸)。
想一想出国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安稳的生活还是什么?这足够人想很长时间了。
文章内容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通过上文的内容介绍,大家对“出国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安稳的生活?”大家是不是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呢?如果大家还想了解更详细、更多的相关内容,则可以继续关注本频道,也可以向本频道咨询。
以上就是关于出国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安稳的生活?的全部内容,内容来源网络,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