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自由的黄晓东,有一个信奉“24小时贴身保护”的忧心忡忡的父亲; 嚣张叛逆的吴丹丹不得不日夜面对脾气暴躁的继母。 不同寻常的留学生活中讲述了不同寻常的家庭关系,并发生了一系列“火星撞地球”的戏剧冲突。
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带爸爸去留学》就是这样一个“事故不断”的故事。 打开任何一集,观众都能感受到编剧的十足感染力,从海外生活的艰辛到代际间教育观念的落后,从青春期情绪的萌生到中年人的两性关系。 再加上孙红雷、辛芷蕾、刘敏涛、涂松岩等演技派的踊跃参与,“留学”二字在剧中逐渐淡去,沸腾的生活走上前台。
问题来了。 观众是冲着“留学”二字而来,却又不得不在生活中寻找“留学”的影子。 节目播出过半,节目火爆但争议更大,话题也只是浮于表面。 摸不着真实的留学困境,抓不住真实平凡的生活逻辑,这部备受期待的新剧被网友“报复性”打出差评。
观众的心痛是:每年出国留学的学生那么多,为什么就不能讲一个留学的故事呢?
留学主题的本质不应只是标签或新闻采集
在中国电视剧一年12000集的大环境下,几乎没有全新的题材。 为了避免重蹈别人的覆辙,《带爸爸出国留学》的编剧把人们固有观念中的“不插手爸爸”推到了国外陪读。 开篇,孙红雷饰演的父亲黄承东一反常态。 嘻哈潮男装束下,藏着一颗老母心。 他送儿子黄晓东出国留学。 他本来想着学完就回国,但因为不想放手,送他去读书就成了陪读生。 辛芷蕾饰演的林飒也有着奇特的家庭。 她嫁给离异男子吴汉祥,婚后独自出国留学,与“继女”吴丹丹生活在同一屋檐下。 这样的家庭似乎还不够特别,编剧还设置了凯文和朱露莎两组作为对比。 凯文的母亲刘若愚与丈夫长期分居,为了儿子甘愿牺牲自己的一切; 朱露莎的父母则相反,因为对她成名后改变家庭命运寄予厚望,所以将孩子送出门外。
如果说贴上标签的家庭和人物设定大大浓缩了生活的样本,那么剧中的故事情节更像是一部海外生活的新闻集。 以前面四集为例。 留学父子档刚到,车祸身亡、错过面试、校园枪击、双相父母、突如其来的过度保护等问题纷至沓来。剧中每一集单独观看,都有实战案例以生命为背景带着爸爸去留学第38集,仿佛都被生命净化了一样。 但一旦戏剧冲突之间没有过渡,人物情绪一路高涨,永不降温,“一场闹剧”真的很累。
在剧评人看来,展现家庭内部的亲情关系、海外生活的新闻事件背景固然是留学主题的一种表达,但绝非本质。 学习困难、心理健康、水土不服、情绪转折等是这一类型的独特落脚点,也应该是编剧深挖的切口。 遗憾的是,时至今日,编剧仍然给留学生戴上了这样一顶老掉牙的帽子:都是家里的宝贝,自理能力差; 他们都充满了青春荷尔蒙,所以爱情比学习更重要。
确实要面对代际交流的障碍,但你要融入留学的环境
然而,剧情在十集之后就慢了下来。 撇开嘈杂的泡沫不谈,一些与代际交流有关的话题也逐渐引人入胜。
导演姚晓峰坦言,该剧的创作初衷与他自身的经历有关。 当年,他是一名留学父亲,陪伴儿子在海外读高中。 像吴汉祥一个人躲回乡下,让原配女儿和新婚妻子针锋相对成为“甩锅”爸爸,又或者像刘若宇“跟他学了八年,最后一无所获”的情况”都是他看过的故事,或者某个瞬间体会到的味道。
“2016年陪儿子出国留学时,我发现很多陪读家庭的亲子关系是畸形的,亲子之间缺乏沟通,矛盾不断激化,很多家长选择了牺牲自己为了照顾孩子,却在牺牲自己,最后在道德上绑架了孩子。 这让姚晓峰思考:父母为了多陪孩子一会儿,牺牲大部分的事业带着爸爸去留学第38集,值得吗? 什么样的家庭状态才是真正健康可持续的? 他希望通过相对极端的留学环境,放大代际之间的关系,让大众有更深入的讨论。
“直面代际沟通障碍,与孩子一起成长”是他为该剧定下的基调。 事实证明,两代人的距离是从远到近的,比如黄承东在自我觉醒后和儿子一起长大,吴汉祥在女儿恋爱问题上的转变,还有吴丹丹和林飒的握手。 精彩篇章。
也正是因为如此,该剧的种种问题才更加令人遗憾。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幸福是每个人的功课。 “为爱放手”的家庭教育观是完全正确的,但我们还是要回到问题的开头——留学主题的本质是什么? 如果只是为了表现代际关系,只是“换个城市,面对生活”,何必借用留学的背景板呢? (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