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因试题泄露,给22名考生复试零分。 作者有一种直觉“事情还没有结束”。 果然,5月24日全国人大会议后,上海师范大学再次上演类似报道:复试“漏题”,原拟录取考生被取消资格,引发新一波热议考研圈的讨论。
一、事件经过
1. 官方通知
5月24日,上海师范大学公布了2021年硕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具体情况如何呢? 复试不是3月底就结束了,现在才公布吗?
翻开这份名单研途考研机构怎么样,其中,外国语学院英语翻译专业招收了38人。 根据学校招生简章,该专业计划招收80人,相差42人。
网上多张截图显示研途考研机构怎么样,5月21日,已有30余名考生被取消拟录取资格。
5月25日晚,上海师范大学就此事发布正式通知,确认因复试漏题,该考生录取资格被取消。
2. 候选人陈述
一名考生回忆起整个事件,称3月27日、28日复试后,学校于3月29日公布了包括她在内的拟录取名单,随后通知她办理转档等手续。 复试结束近两个月后(5月21日),学校突然打电话通知他,因漏题将被取消录取资格。 她感到非常难过,表示所有的交流都是在复试后进行的,根本没有漏题的情况。
2. 争议
对于此事,上海师范大学也做出了回应,明确表示学生在考研前已签署承诺书。 关于测试题的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复试完成后”是指个人完成复试,还是指学校专业的所有考生都完成复试呢? 这是一个争论点。
有网友表示,根据学校《诚信复试承诺书》第五条规定,复试过程中面试室只允许一名考生进入,且复试期间考生不得泄露或发布相关信息。复试过程。 房间接受面试的全过程,所以即使个人在完成复试后进行交流,也不违反规定。
也有网友表示,最大的争议在于考生否认泄露试题,而学校也没有提供直接证据。 在收到多方举报后,对候选人进行了处理,这似乎不公平。
第四条“复试过程中,不得拍照、截图、录音、录屏,不得在互联网上播放,不得向外界传播复试题。自觉遵守有关法律和考试纪律。 ,诚信复试。” 只是复试过程中需要,复试后呢? 也谈不上。 学校的复试承诺书中存在未公开的情况。 上海师范大学对考试违规行为的处理看似参考了全国人大的意见,但有待商榷。
相关考生表示,举报人多次举报,公示期早已过去,研究生转学制度也已关闭。 可想而知,举报者是用心的,着实让人觉得有些丢脸。 他们还在群里保留了一些聊天截图证据。
与此前人大复审零分事件相比,人大微信群是实名进群,证据确凿。 而上海师范大学是一个QQ群,很可能会使用网名。 我不知道上海师范大学用什么方法来筛选和确认。 据称,这是举报人的截图。
其实在这两起事件中,可以发现两人有一些共同点。 就是因为在复试交流群里表达和交流了一些关于考试的消息,引起了一些不纯洁的人的注意。 据说非常不利。
3.警钟
无论是中国人民大学复试零分事件,还是近期上海师范大学复试漏题事件,都给每一位研究生敲响了警钟。
不出意外的话,我们考研复试时签署的《诚信考试承诺书》可能就是“一张废纸”。 如果发生意外,上面的每一件物品都可能让你“丧命”。 这就是为什么学校要求大家签名后下载、打印、上传。
因此,考生应严格遵守考试规则。 规则就是规则。 规则面前没有运气。 不要轻易讨论话题。 这也是对自己权益的一种保护。
仔细回想这件事,让人有些心寒。 有些人不准备在同学群、考研群里交流分享经验。 它们很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只是为了消灭最具竞争力的对手。 从大的角度来说,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会越来越低。 我们经常强调诚实,做人诚实,做事诚实,考试时讲诚信承诺书。 其实有时候最强调的就是我们这个社会最缺的是什么?
其实社会上这样的事情已经有很多了,只不过这次是以考研复试的形式出现。 在僧多僧少的竞争激烈的制度下,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往别人身上泼脏水,把别人拖下水的情况并不少见。 因此,这些候选人即使不遵守规则,接受了“社会的严厉殴打”,也不能完全归咎于他人。 人民大学法学院和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此次没有推迟录取,想必是出于多重因素的考虑。 故曰“不可有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 无论是在职场、官场,还是社交场合(包括各种微信群),都要避免交流浅薄的言语。 你不知道谁在黑暗中注视着你。 群里到底谁是潜伏者,有时候一张截图就能让你分不清,让你陷入漩涡。
因此,无论是人大零分事件,还是上海师范大学泄密事件,都给我们每个人敲响了警钟——尊重规则,谨言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