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名留学生亲历:刚抵英就被骗100多万!这5大套路要注意

雅思常识2024-03-21 02:41:4751data

近期,针对英国留学生的诈骗案件层出不穷,且诈骗手段更加高明、难以侦破。

据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微信公众号此前发文称,仅10月16日,就有两名刚到英国的留学生被骗,损失总计超过100万元。

3名留学生亲历:刚抵英就被骗100多万!这5大套路要注意

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微信公众号截图

记者采访了几位经历过“电话诈骗”的学生,下面附上他们的真实故事。我们希望通过分享他们的案例,提醒留学生在出行时一定要提高警惕,避免上当受骗。

犯罪分子对电话诈骗的活动非常猖獗,欺骗手段也数不胜数。但仍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即“使馆单位”、“快递公司”和“警务人员”。

假装是驻英国大使馆的工作人员

就读于伦敦艺术大学的Cissie在英国第22天就被骗了20万元。

10 月22 日。西西正在公寓里做作业,突然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里的人说,“有一份机密文件,她需要立即去使馆查看。”

天真无邪的西西没有多想,只是说自己因为忙而无法及时赶到。

对方见鱼没有上钩,立即将通话转接到另一个电话。另一通电话称,“机密文件”的内容是“与她有关的诈骗案件”,并给出了详细的案件信息:

有人盗用她的身份证信息,到银行办理银行卡,并利用该卡套取钱款潜逃。此人的名字叫李飞燕。 9月28日,她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被捕,查获近200张银行卡,其中一张写有她的名字,卡内有268万元人民币。

对方声称,英国大使馆现在将依法将她遣返回国,并将她送往上海市公安局取笔录。

因为以前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情,西茜回忆说,她当时惊慌失措,心提到了嗓子眼。

对方利用学生的经验不足和恐惧,进一步控制了西西。对方要求她添加QQ账号,声称是因为QQ与他们签订了保密协议。与此同时,Cissie被要求打开相机并关闭手机的飞行模式,这样她就只能连接wifi。她还假装出示自己的“警察证件”。

与此同时,为了证明自己的“身份”,西西还被要求使用谷歌登录一个IP地址,该地址显示“中国高级检察院”等信息。因为一切都已完成,西西相信这是真的。

对方要求Cissie输入(预先设定的)案件代码和身份证号码后,网页加载了一份文件,其中有Cissie的身份证号码、身份证照片等个人信息,以及涉案详情和相关刑事责任。页。

对方先让西西读一遍,然后自己“解释”。这个时候,西西已经很害怕了。

采访中,她告诉记者,当时她认为自己刚到英国,如果被遣返回国,自己的前途就被浪费了。

这时,冒充警察的骗子表示可以用自己的“职务”为西西做担保,证明整个案件与她无关。

随后一名“队长”过来开始审问,并要求西西下载一个“机密软件”,称只能在该软件上进行通讯,并要求西西报告她在该软件上进行的所有活动。

“队长”表示,如果Cissie能够证明自己与案件无关,则需要提供她的银行卡,以便他们检查账户内是否有非法转入的资金。

当恐惧完全占据了受害者的理智时,诈骗团伙就开始了最后的结案。

“队长”给了西西银行卡号和开户银行名称,并让她先将英镑兑换成人民币(约3.3万英镑),然后汇给他们“检查”。整个过程都是在开着摄像机的情况下完成的。

由于卡有限额,对方要求西西每次转账5万,一共转了6次。到了第四次,卡限额已满,无法继续操作。对方要求西西取出密码器,期间操作并不顺利。

“当时已经是北京时间晚上11点30分左右了。”西西回忆道。随后,对方表示:“中国时间23日0点00分,您可以继续转接,您可以等待半个小时,在此期间,您可以办理。”即使远离镜头,你也必须报告你自己的事情。”

这期间,尽管心惊胆战,西西还是找借口离开了房间,并迅速上网查了一下。她发现了同样的留学生被骗钱的案例,然后给父母打了视频电话。

父母证实这是一个骗局后,西西说她太着急了,当场就哭了。父母并没有更多责备她,一边安慰她,一边想办法把钱追回来。

该事件仍在解决中。由于Cissie设置的是实时转账,且案件发生在英国,但转账账户是中国账户,因此在中英两国都很难立案调查。

在与记者交流时,她承认,因为事先并不知道这样的情况,所以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故事后,仍然收到了消息。

一名同学被骗40万元,可见最近几天电话诈骗已经非常猖獗。她表示,希望读过她故事的同学引以为戒,不要上当受骗。

冒充快递公司员工

同样就读于伦敦艺术大学的魏女士也有类似的经历。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10月20日下午3点。

当时,魏同学正在书店准备购买开学教材,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DHL邮寄公司的工作人员,并称她10月12日寄出的包裹未经申报在北京首都机场被扣留,违反了国际运输法。

魏同学回忆,对方说:“如果你确定包裹不是你寄的,你可以向公安局举报,让他们追查是谁以你的名义寄的包裹。”

虽然她很确定自己没有主动邮寄包裹,但巧的是,10月12日,魏某确实去邮局领取了身份证件。她记得工作人员把她的护照收走了一段时间。而且对方准确报出了自己的名字,所以同意转接电话。

电话接通后,一名自称北京市朝阳区公安局的“工作人员”要求魏某“报案”并核实身份。但警惕的魏同学并没有向对方提供自己的“护照号码”、“身份证号码”等重要信息。

“工作人员”称,原本想让魏女士去当地“公安局”现场记笔记,但由于她人在伦敦,他们就通过电话记笔记,要求她“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去”。回家”和“不跟随任何人”。室友聊天”。

值得注意的是,骗子要求魏某上网查询北京市朝阳区公安局的电话号码进行“双向验证”。令人惊奇的是,来电显示与网上查到的号码一模一样。

为了增强骗局的可信度,“工作人员”还要求魏某确保包裹没有寄出。

期间,魏同学起了疑心,问对方:“为什么我不能挂了电话,再给你打电话记笔记呢?”对方则以蹩脚的借口回应,比如来电不会保留记录,其他人的电话会阻止你拨入。

幸运的是,魏女士在接电话的同时,巧妙地通过短信与父母沟通了这件事。

她的家人果断认定这是一个骗局,并让她立即挂断电话。同时,他拨通了魏同学在网上查到的北京市朝阳区公安局的电话。后来,他了解到“来电显示”非常容易被篡改,于是确认魏同学接到的电话确实是诈骗电话。

最终,骗子放弃了,在多次拨打但无人接听后继续骚扰。

冒充“使馆”、“快递员”、“警察”进行攻击

说起电话诈骗,今年即将从威斯敏斯特大学硕士毕业的宋吉回忆,今年4月她在家隔离时接到的一个电话,至今仍让她感到害怕。

从3月份开始,有一段时间,Sungi经常收到陌生的英国号码,但她很谨慎,没有理睬。四月中旬的一个下午,好奇的宋吉终于接了电话,但他万万没想到,这会是危险局面的开始。

“你好,你在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有一份DHL文件,我帮你转给使馆……”还没等Sungi反应过来,电话那头的人就从人工智能变成了中间人。 - 老年男子。的声音。

“您好,我是使馆李专员,有什么可以帮您的吗?”男子实事求是的说道。 “我接到电话,说我在大使馆有一份文件。请你帮我查一下。”宋吉紧张地说。李特派员询问了宋吉的名字后,找到了这份文件。

“我们收到上海市公安局的来信,称你们涉嫌倒卖口罩并向公众发送大量垃圾短信。”李专员还提醒宋吉,倒卖口罩的问题非常严重。

社会经验很少的宋吉听到“公安局”三个字,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她赶紧解释说,她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事。

李专员假装听懂了,说道:“如果不是你自己做的,那么我怀疑有人用你的手机号码注册了信息,涉及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我们可以帮你转至上海虹口公安局。”安全局局。”

此时,害怕的Sungi干脆通过微信将这件事告诉了远在中国的父母。爸爸立即回答说这可能是电汇诈骗。此时,“使馆”已将电话转接到上海公安局。

接电话的人是一名自称王正杰的“警察”。他要求Sungi说出事情的经过,然后表示这是一起身份信息泄露的刑事案件,将通过Whatsapp电话进行录音。

同时他强调,录口供时要关闭电脑,不与外界接触。

随后,“王警官”开始严厉询问宋吉的信息,包括:姓名、姓名如何正确书写、身份证号码、家庭背景等个人信息。

在电话中,宋吉实际上正在与她的父母联系。她的父亲告诉宋吉,已经在中国报了警。

派出所明确回复称,国内公安机关绝不会传唤外国人进行讯问或录口供,因此可以认定这是诈骗行为。

宋吉终于恢复了冷静,果断挂断了电话。家人告诉宋吉,按照正常套路,下一步肯定是要求转账等威胁和要求,才能达到骗钱的目的。

险些失手之后,宋吉只记得一些细节。李局长和王警官都说着不标准的普通话,警官的话语中还包含着派出所的语言。

“根本没有时间去想。”宋吉无奈的说道。尽管他受过高等教育,但在骗子面前他仍然变成了一个小学生。

剖析“五大骗局”,识别骗局,防患于未然

欺骗一:用巧妙的名字来欺骗学生

防范诈骗的最佳策略就是首先将其全部消除!

如果您近期接到自称“DHL快递公司”、“使(领)馆等”、“车祸保险理赔”或“您的身份信息被盗用”的电话,您可以立即挂断电话。

如果刚抵达英国的学生担心,可以在网上查询中国驻英国大使馆的领事保护电话和使馆电话,并参考英国政府官方网站的信息。

同时,您可以主动致电或发送电子邮件咨询官方信息。被动接听电话被骗的几率往往很高。

招数二:接送服务

不难发现,无论是自称使馆还是邮政公司,诈骗团伙通常都有明确的分工。

第一人诱骗受害人上钩后,会以转接电话的形式增加可信度,让受害人误以为相关责任部门已经联系过他。这实际上是将受害人推入诈骗流水线的第二步。

因此,接到带有电子音的电话时最好立即挂断。如果您按照语音提示转人工服务,一定要提高警惕。知道该电话是诈骗电话的可能性非常高。

理性分析也表明,如果真的触犯法律,公诉人和执法部门不可能给“犯罪分子”接电话的时间,更不可能通过QQ、微信、Whatsapp等通讯方式办案软件。

技巧三:篡改电话

骗子在转接到当地某“公安局”后,往往会要求你上网查“公安局”的电话号码,进行所谓的双向验证。

来电显示很容易被篡改,所以如果您看到来电显示与网上显示的电话号码一致,请不要相信来电者。

绝招四:切断受害者与外界的联系

电话诈骗成功的关键往往是切断受害人与外界的联系,比如说“你不能和别人说话”,或者试图获取收件人的联系方式然后进行视频通话,询问对方的情况。收件人“不离开相机”并“离开”。必须通知。”

这绝不是检察机关和司法部门的正常办案流程。因此,一旦听到对方提出此类限制人身自由的要求,一定要果断关机、断绝联系,并联系家人和使馆征求意见。

而且需要理解的是,诈骗者会限制个人请求,因为他们担心受害者一旦与冷静理性的家人或朋友取得联系后就会意识到这是一个骗局。

窍门五:利用新生刚来时担心“惹麻烦”的心理

对于刚到英国留学的新生来说,他们对当地的法律和条件并不熟悉。骗子经常利用国际学生担心影响签证的心理进行诈骗。例如,他们可能会声称“如果不配合调查,就会被驱逐回国”或“违反了某些国际法”来恐吓受害者。

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理解。即使诈骗者偶尔会陷入某些符合其实际情况的情况,也应该保持理性。如果他们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或对情况不确定,必须与家人、学校老师讨论并与使馆取得联系。

切记不要被对方的威胁吓到,让骗子在你的恐慌中得逞。

如今,犯罪分子的诈骗手法越来越高明,各位朋友一定要高度警惕,面对可能出现的挑战。

那么第一个关键就是要冷静,因为只有冷静才能处理各种问题。

来源:《欧洲时报》 英国版微信公众号“英国圈”

作者:田浩雪子、王选琪

免责声明:转载本文是为了传递更多信息。若来源标注有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携带权属证明与作者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中国侨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