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频发,引起社会关注。一些青少年出现了焦虑、抑郁等情绪,严重影响了生活和学习,有的甚至发展成了精神疾病。明天是世界心理健康日,让我们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他的逻辑清晰,谈话流畅,谈话中还不时开几个玩笑。眼前这个阳光帅气的男孩叫林晓明。今年高考成绩比第一等高出30分,考入云南省重点大学。
如果你了解林晓明的经历,就会发现他能取得这样的高考成绩并不容易。四年前,15岁的林晓明被诊断出患有双相情感障碍。在经历了自杀、停学等一系列人生“至暗时刻”后,他终于战胜了病魔,回归了正常的生活。
林晓明是众多患有心理健康问题的青少年之一。 2021年10月10日,《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患病率为17.5%。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症状?如何回应?近日,人民日报客户端云南频道记者采访了专家、心理咨询师以及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遭遇者。
“我的心情有些不对劲”
高一上学期,林晓明就发现自己有些不对劲了。他的情绪时而喜悦时而悲伤,就像坐在“跷跷板”上一样。
一段时间,他在课堂上精神抖擞、活跃。他能整天孜孜不倦地做题,数学成绩从120提高到140。有一天,他突然想学口琴,于是他立即买了乐器,找教程,每天练习。夜深人静的时候,室友们都已经睡着了,他却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他坐在阳台上看星星看月亮,脑子里闪过许多胡思乱想,这一觉睡了不到三个小时。
这样的高涨情绪持续一段时间后,突然就像泄了气的皮球,被低落的情绪所取代。小明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包括他以前喜欢的口琴。晚上他仍然难以入睡。长期睡眠不足,让他白天无精打采,成绩直线下降。小明开始“讨厌现在的自己”,甚至产生了自残的念头。最严重的情况是被送往医院救治。
在学校心理医生的建议下,小明的妈妈带他去医院进行系统检查,最终诊断出他患有双相情感障碍。
“这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因此双相情感障碍也被称为‘躁狂抑郁症’。”云南省精神病医院儿童青少年科副主任医师雷杰鹏分析,小明前半段的表现是明显的躁狂发作,主要表现为情绪高涨、活动增多、思维敏捷。后半期是典型的抑郁发作,有明显的“情绪低落、活动减少、思维迟缓”等抑郁症临床表现。
夏云,昆明市第一中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主任,从事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工作20年。据他观察,青少年的三大心理健康问题是抑郁、焦虑和双相情感障碍。 “有些孩子一开始只是抑郁或焦虑,这种不良情绪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增加患疾病的风险。”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频发。雷杰鹏告诉记者,云南省精神病医院儿童青少年科自2020年5月开业以来,门诊量逐年增加。最高峰时,每年就诊人数近万人次,住院人数近千人次。青少年心理健康正面临严重危机。挑战。
“我为什么会这样?”
确诊后,小明常常想自己为什么会这样。
小明在单亲家庭长大,和妈妈住在一起。高一那年,小明母亲的生意遭遇重大挫折。家庭的变故加上学业的压力,让小明感觉自己的精神“要崩溃了”。
事实上,环境因素是诱发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并非全部。雷杰鹏表示,精神问题的原因很复杂,而且因人而异。主要因素是遗传、环境、生物等因素的相互作用。
相关研究表明,精神问题可以通过基因遗传,有精神问题家族史的个体,患精神疾病的风险相对较高。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环境压力很容易成为心理问题的诱因。
从生物因素来看,大脑中一些影响情绪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的异常产生和分解,很容易引起精神问题。也许大多数时候,这种生物脆弱性处于“休眠”状态,并不影响正常生活。当环境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被触发并激活,表现出相应的症状。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成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并非无法预防。夏云认为,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是预防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的关键之一。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应建立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减少过度期望带来的焦虑,为孩子营造和谐、温馨、充满爱的家庭氛围。
雷杰鹏提醒,当青少年出现睡眠障碍、抑郁、不愿社交、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时,老师和家长要引起重视。如果孩子的负面情绪持续存在,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精神科门诊就诊。
“当孩子表达自己的担忧时,许多家长只是想,‘孩子还能有什么担忧呢?’ “你就是变懒了”,甚至还批评孩子。殊不知,这其实是孩子寻求帮助的信号。”雷杰鹏说。
拒绝“污名”,开辟青少年求助渠道
起初,小明的母亲无法接受小明患有躁郁症。 “我妈妈觉得,为什么她这么小就出现精神问题,可能是被误诊了。”小明去了两家医院进行系统检查,最终的结果让小明和妈妈不得不面对现实。
雷杰鹏表示,家长无法接受孩子的精神问题,主要是因为精神疾病的“耻辱”。一提到“精神疾病”二字,很多人都会大惊小怪。这种“污名”让患者及其家属担心自己会受到精神疾病的影响。人们受到歧视,不敢承认患病的事实。有的甚至错过了最佳的诊断和治疗时机,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影响了治疗的效果。
“身体有病就应该去看医生,精神有病当然也应该去看医生。社会需要提倡精神心理疾病‘消除污名化’。”雷杰鹏说。
在失学治疗的日子里,母亲的陪伴是小明最大的精神支柱。有一次,他感觉自己身体不太好,给妈妈打电话。那天外面下着大雨,在外面工作的妈妈立即放下手中的事情,尽快赶回家陪伴小明。
“我妈妈在我背后流了很多眼泪,但她在我面前却表现得很坚强。”小明的妈妈开始自我教育心理健康知识,监督他按照医生的处方服药,还给他养了一只小猫作为日常陪伴,这让小明感到很温暖。
经过一年的积极治疗,小明经随访已具备返校条件。回到学校后,学校的心理老师定期与小明谈心,并推荐小明阅读心理学书籍,帮助他正确看待精神心理问题。在家人和学校的照顾下,小明的精神状态恢复正常,学习、生活步入正轨。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帮助青少年应对精神疾病?采访中,受访者表达了一个共同观点:——。畅通精神心理问题求助渠道。
“每个人都会遇到负面情绪,如果解决不了,就要学会向别人寻求帮助,寻求帮助没有什么可耻的。”夏云介绍,昆明一中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每周一至周五午休时间为学生提供面对面服务。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咨询电话专线安排专人24小时值班。学校每年对学生进行心理筛查,并与三级医院建立心理危机干预转诊制度。
云南省精神病医院副院长高长青认为,保护青少年心理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医院、媒体等共同努力,普及精神心理健康知识,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寻求帮助的安全可靠的环境。
“精神疾病不是绝症,不要逃避,更不要放弃治疗,我相信它是可以治愈的。”采访的最后,小明想对和他有类似经历的人说一些话。
(为保护受访者隐私,林晓明化名。陶晶晶亦对本文有贡献)
附心理咨询热线:
云南省精神卫生中心0871-68720810
昆明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24小时热线0871-6501111
记者:叶传增
协调员:朱思雄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云南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