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元旦晚会 为何事业巅峰离职去美国

新闻资讯2024-03-29 15:19留学世界

7月29日,据封面新闻报道,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现身抖音直播间,与网友们分享着读书的心得。

有消息称,董卿或将重返舞台,成为新一季的《朗读者》节目的主持人。

2010年元旦晚会 为何事业巅峰离职去美国

“我没有安全区,靠谁都不如靠自己。”在一次采访当中,董卿曾这样说过。

从小便在父亲的“虎式”教育下成长,进入央视后一帆风顺,却在巅峰时期跑去了美国,重新成为了一名学生。

银幕上,从来缺的不是美貌,难能可贵的是,在她的身上,我们永远能看到成长。

1、“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

1973年,董卿出生在上海的一个高知识分子家庭,她的父亲是一家报社的总编辑,母亲是一位大学物理系的教授。

在董卿刚出生的那几年,她的父母工作都很忙,三天两头不回家,直到董卿7岁那年开始上学时,她的父母才回到了她的身边。

董卿的父亲董善祥曾经是个农村娃,靠着自律、顽强的意志考上了大学,走出了那个山村,从而一步步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因此,董善祥希望自己的女儿也可以培养成这样的精神,从小便对董卿进行着苛刻的教育。

作为一个小女孩,董卿每天都被父亲要求刷碗、擦地,还不允许她多照镜子。

“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每天花时间照镜子还不如多看点书。”

除此以外,董善祥还会要求董卿每天抄写古文,每天天不亮的时候便会把董卿从床上拽起来,让她去家门口的操场上跑一千米。

“那时候学生出早操,我一个人在400米的跑道上跑步,感觉特傻,整个学校的同学老师好像都看着你。”

那时候的董卿很不理解,甚至很多次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亲生的,心中充满着怨恨。

但随着年龄慢慢长大,心智慢慢成熟以后,董卿才理解了父亲的用心良苦。

在董善祥悉心的教导、董卿坚持不懈的努力下,1999年,董卿考入了浙江艺术学校(现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无论是对于父亲,还是对于董卿本人,这都是个不错的结果。

董卿大一的假期里,父亲罕见的提议一家三口出去吃饭,在饭桌上,董善祥端起了一杯酒,对董卿说:

“我敬你一杯吧。我跟你道个歉,我想了想,这么多年,我对你有很多方式不对,你别往心里去。”

董卿当场落了泪,那天晚上,从不喝酒的董卿,与父亲喝完了一整瓶白酒。

多年积怨在心中的不满,在那一刻全部化为了过往云烟。

随着在学业上获得的成就越来越多,董卿也越来越能理解父亲的心态,看着身边的同学一批又一批的“掉队”,只有她因为早年养成的自律习惯而坚持到了最后。

“是父亲让我成为一个内心挺强大的孩子,因为进入社会以后,你会遇到很多很多的打击,你都需要坚强去面对。所以现在,我发现很多事情我还挺能咬着牙去坚持下来。”

历经千帆过后,董卿终于懂得了父亲严苛背后的深意,她也随之慢慢成为了那个更加优秀的自己。

2、事业巅峰期的离开

2005年,董卿穿着一身红旗袍,做个了利索的短发,站到了春晚的舞台上,对全国观众说出了那句:“过年好!”

那年的董卿,已经33岁了。

其实当初来北京,董卿心里是非常犹豫的,当初的她在上海混迹了多年,早已积累了足够多的人脉和资源。

但在北京,她几乎是“举目无亲”。

深思熟虑过后,董卿最终决定了“北漂”,在董卿眼里,能够被央视认可,才能够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优秀主持人。

2002年,董卿顺利的考入央视,先后主持了《魅力12》、《欢乐中国行》等节目。

“人生的不可测,在任何时候,都要抱着一份希望。”

凭着之前的主持经验,以及对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董卿很快在央视立足了脚跟,并站上了春晚的舞台。

从同年起,董卿被央视连续八年评为了央视年度“十佳主持人”,成功实现了自我的绽放。

随着董卿人气的“水涨船高”,越来越多的观众认识了这个知性的女人,但身上笼罩的光环越来越多,也意味着所需要承担的压力越来越大。

2010年的元旦晚会上,董卿口误将欧阳修的名句“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中的“昼”念成了“书”,剧作家魏明伦发现以后,第一时间告知了媒体。

看到了自己口误的新闻后,董卿第一时间给魏明伦发去了道歉信,并在公众平台上发表了公开道歉。

虽然网友们表示理解,但董卿却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主持人应该是文人,而不应该是演员。”

正是因为这件事,董卿忽然意识到自己的知识底蕴远远不够,因此在自己事业的上升期来了个“急刹车”,以学者身份前往美国进行进修。

“你要经受得住所有落差,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学习如何变得强大。”

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没有媒体的关注,也没有任何人认识她,她可以好好的静下心来给自己充充电,到点就去上课,没事的时候就去图书馆坐一坐。

归国以后,有人曾问过她:“选择在事业上升期离开,后悔么?”

董卿直言:“不后悔。”

因为她心里很清楚,短暂的离开,是为了更好的重逢。

3、从台前到幕后

“这两年,我哭过的次数,比我过去十年加起来还要多。”

董卿口中所说的“这两年”,正是《朗读者》从策划到诞生的两年。

在美国进修了一年零四个月后,她兼修了电影课、传媒课,归来以后,她的心中萌生了一个庞大的计划。

人们正处在一个快节奏的时代里,她要做一档节目,让所有中国人都“慢”下来。

想法是好的,但这却是一个十分艰难且漫长的过程。

做策划、写方案、汇报审批,再到立项、组建团队、拉赞助,全部都以董卿为核心。

回忆起制作《朗读者》的过程时,董卿说:

“一个念头在脑中,两页策划在手上,三个散兵起步,四处磕头化缘。”

自打董卿开始制作这档节目开始,就好像事事都在跟她较劲。

好不容易谈下的赞助,说不来就不来了,在国外约好的灯光团队,也突然撂挑子不干了。

最后好不容易拉来投资,审批也下来了,距离投资商要见节目的时间也只剩下一个月了。

那时,他们连舞台都没有。

“怎么就做不出来呢?是哪里不行?”为了这档节目,董卿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最后都成为了常态。

为了让舞台完美呈现出想要的效果,她曾跪在满满一个大厅的材料之间寻找合适的建材。

当一切准备就绪后,节目终于开始录制,每次六组嘉宾,整期节目完整的录下来,得奔着七八个小时去。

在这样的工作强度下,董卿坚持了两个星期。

《朗读者》成功上线后,获得了各界极大的反响,瞬间刷爆了全网,豆瓣评分也飙到了9.3,一时间成为了社会各界议论的焦点。

不少嘉宾在演播室落下了眼泪,这一滴滴眼泪是情不自禁的、饱含深情的。

在录播的过程中,有人说她的三次“下跪”是矫揉做作,在刻意营造自己的人设,有许多观众借此抨击她。

“如果你真心想做好一件事,整个宇宙都会为你让步。”

那时的董卿早已不必过多解释,因为她早已完成了自我的蜕变,成为了那个更好的自己。

4、美到没有岁月感

如果说人生是一次不断选择的旅程,那么当千帆阅尽最终留下的就是一片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风景。

历经千帆后,董卿终于将过往的挫折化为了岁月的温柔,她成功诠释了中国式的优雅,即美到没有岁月感。

“今后我也不知道会怎么样,生活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可知,我们只是去为未来做努力。”

作为一名主持人,董卿仿佛永远是“知性美”的代言人,尽管她也曾在台上出过错误,但她始终在完善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

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成为一个全新的自己。

不知《朗读者》归来后,董卿能否给我们带来新的惊喜呢?

作者:江上酒

关于2010年元旦晚会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