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广东高考理综?2015年高考化学命题趋势与备考对策

新闻资讯2024-04-02 03:01留学世界

留学文章开头

2015年高考化学命题趋势与备考对策

一、近年高考化学试题的命题特点

综合分析,2014年及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化学试题,化学命题以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重要方法为考查重点,密切联系考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注重考查考生的基本科学素养。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强化了核心知识的考查,但也不淡化对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重要方法的考查,同时注重对考生所经历和将要经历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际等内容的考查。试题将更加注重对考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探究能力的考查。命题保持相对稳定,体现新课程理念,体现了“基础性、新颖性、探究性、开放性”,命题力求科学、准确、公平、规范,试卷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2012广东高考理综?2015年高考化学命题趋势与备考对策

二、2015年高考化学试题命题趋势

对比近3年高考命题的特点,2015年高考化学命题继承性还是主导,但有些传统考点会创新,将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科研究基本方法和学科思想观点相联系。总体上会呈现如下趋势:

(一)突出化学核心知识的考查高考不回避考试热点和传统题型,不再过分强调知识的覆盖面,而是抓住主干知识,着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理解和应用的能力,对知识的深度挖掘不大,但是对思维的严谨性和灵活性要求较高。没有“偏、难、怪”出现,处处体现着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就好像课后习题一样的亲切。在2014试卷中仍可看到较多的热点知识,如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热化学方程式、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阿伏加德罗常数、原电池与电解池原理、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化学平衡图像、同系物与同分异构体、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以及化学实验中的分离、提纯和制备、气体的收集和防倒吸、中和滴定、实验数据的加工处理、实验设计与评价等等。对于这些常考知识,平时复习训练需要重视和不断强化。

(二)重视注重化学学科基本理念和能力的考查考查核心的两个方面是:第一,能够提出独特的问题,并知道从哪儿去寻求答案;第二,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进行创新。可以从以下角度进一步阐释:

(1)对学科核心知识深入、准确掌握是有学习潜能的基本要求;

(2)能有效获取知识并与已有知识整合是有学习潜能的重要条件;

(3)正确应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解决问题是有学习潜能的关键性标志;

(4)善于开展探究性(研究性)学习是有学习潜能的外在表现。

题目的设计意图不仅仅关注学生对纯知识点某些方面掌握的熟练程度、深入程度和拓展程度,可能会更多地关注学生对化学学科基本理念本质的真正理解。能够有效遏制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题海战术”。

(三)注重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

2015年高考命题依然是基础与能力的考查。在能力考查方式上,会进一步强化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考查,如元素化合物知识与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表)、电解质溶液、物质的分离提纯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进行考查,2014年全国卷和部分省的高考试卷中已有所体现,这类题要求考生在瞬间调用中学化学中诸多方面的知识解决问题,既可考查考生知识的熟练程度,也可体现高考命题重视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考查,即由单一走向综合。对高考卷的内涵扩容及开发高考题源均是有益的尝试。预计2015年高考试题,题目的综合性会进一步加强。

三、复习建议

1.巩固基础,回归教材

把握好“新课标”和“考纲”的基本要求,多花费精力抓基础知识,不要人为地加深教材和练习题的难度。高考试题考查的都是学生的基本功,无“偏、难、繁、怪”题出现,2014年的考题还注重了对知识的“所以然”的考查。所以真正掌握基础,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不仅是掌握,更重要的是要达到不怕基础知识的应用和变通。

复习中要抓住教材中的主要知识精髓,特别是中学化学的核心内容,如物质结构、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化学平衡、元素化合物知识、电化学、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复习要注重基础,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培养。通过复习,深化对化学原理的理解,使知识更加系统和完整。提高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化学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范本,是新课标的体现,是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因此我们要加大对新教材的研究,充分认识教材中各知识点在落实“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等方面的作用。平时对每一道题都要搞清考查的是什么知识点,能否在课本上找准、找对。有时外表看似很难的综合题,通过分解剖析,从课本上找原理、摸规律,就会变得很简单,一看就明白。平时练题中,遇到问题要有从课本上查找依据的能力,明确认识试题的“源头”、基础都出自课本,来自课本。无论是简单题、难题的“根”都离不开课本,而且都能从课本上找出依据,同时也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中的重点也就是复习中的重点。复习中要以点带面,要抓住关键性物质,带动其他类知识的复习。例如:以金属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来带动主族中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复习。以掌握卤素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来带动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复习。同时要抓住关健的知识来认识、解释化学现象,通过拓展进一步联系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中的规律带动综合知识的复习。例如:在AlCl3的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先看到产生白色沉淀,继而沉淀逐渐消失,变成无色溶液。在此无色溶液中通入CO2气体则又重新产生白色沉淀;若改为滴加盐酸,则先产生白色沉淀,而后沉淀又逐渐消失。防止只重视复习用书的使用,而轻视教材的基础作用和导向功能。今年的化学题甚至就是课后习题的水平。能利用好各种教材的课后习题和手头的常规习题。从知识角度看,高考理科综合化学部分的试题主要按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化学实验、化学计算、选修(有机或结构)分别进行考查。

命题人可以将必考部分知识随意进行组合和搭配,形成综合性很强的考题。特别是现在高考命题原则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化,这就是说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强调对知识的理解和知识之间的联系,尽量避免纯记忆性知识的考查。因为没有知识基础的能力是不扎实的,更谈不上可靠。

2.注重方法,培养能力,拓展提高

复习时要注意有效复习方法的运用,做到:

(1)挖掘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掌握概念的定义、表达式、适用条件和前提条件,通过图表、模型、实验等直观手段和抽象、概括等形式明确概念。

(2)运用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对所复习知识进行对比复习,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巩固强化。

(3)结合典型例题理解命题的基本思路,考查的知识点及题目是如何将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的。

(4)善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化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高考命题中有许多STSE型题,在复习中就要结合化学基础知识去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5)运用整体思维,将各部分相应的知识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将散乱的知识串成线,结成网,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使所复习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如天津理综卷的第8题,就是课本中重要的有机化学物质的网络串联应用。在复习中加强这方面的拓展,就能在考试时应变自如,迅速调用储备知识解决问题。

3.融汇同类知识形成有效知识块,有效训练,温故知新,归纳反思练习时要讲究学法,分析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做题可以检查对知识的把握程度,能开阔解题思路。但不要陷入题海,以做题代替复习或过多的钻研难题是不足取的。要在解题训练中分析归纳解题思路,从解典型题中启迪思维,归类分析寻找共同点,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提高练习的深度和广度。复习过程中的“温故”要通过练习达到“知新”。练习的方法较多,可以将做过的习题再有重点有选择地做一部分,重视几类题目的指导。

(1)分析“高考题”,正确理解高考的性质;

(2)剖析实验题,抓住学科的主体考查方式;

(3)加强学生常考常错题的研究,关注学生的应答能力。特别要注重对往年高考题的重做,因为高考命题的稳定性与延续性,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会提高自己对高考题的认识。重温“错题”,巩固基础,反思做题的错误原因。

在复习中一定要重视基础,高考时不失基本分。对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化学用语、物质的通性和特性等化学主干知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记会用。要加强训练,多做一些基本题和中等难度的题,通过训练复习,提高解题技巧性和准确性,优化解题思路和方法。做题一定要真正弄懂,融会贯通,并能举一反三。复习中练习始终要以高考要求为导向,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为重点,达到熟练掌握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横向关系,并能灵活应用,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依据三年新课标考题研究命题方向

研究近三年新课标高考试题,了解高考命题方向。从近三年新课标卷高考化学试题,不难发现试题淡化了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考查,计算权重虽有波动,基本上以微型计算方式分散在不同试题中。建议分类指导学生,训练学生在考场合理对待计算。

具体分析三年新课标考题看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考查及化学计算特点并提建议。

2.命题的连续性与题型变化二者兼顾

高考命题思路有一定的连续性。今年的高考试题,选择题涉及的知识主要分布在必修1、2、选修4,但有机选择题(第12题)为选修5的范围,非选择题第26题、第28题(提纯Al2O3)等涉及了选修2、6等。

2011、2012年对比:二道有机基础题,(2012-10、12与2011-8、9);一道有关NA说法,(2012-9,2011-9);离子方程式与离子共存(2011-12,2010-13);一道实验基本操作,元素周期表与周期律(2012-13,2011-13);电离平衡理论(2012-11,2011-10)等。必做大题涉及的考点也基本相似或相同。如2012-26与2011-26两题。再如2012-27、2011-27均以图像为信息考查反应热计算、反应速率、平衡常数计算等。

再看2013年全国新课标试题,选择题的命题思路未变,但考点分布略有增加,题型有变化。如第12题为选修5范围。非选择题中,实验题与2012年相似,继续考查有机物制备。但非选择题命题风格有变。第一,题序改变。实验题有第28题调整为第26题。第二,引入新题型。工艺流程题型首次在全国卷中出现,且达2题,如第27题,第36题。第三,必做题涉及选修2、6等。

备考时,即要重视高考命题思路的连续性,又要留意命题风格的变化,使复习备考更有针对性,少做无用功。编制训练卷时,请注意3个方面。

3.专题突破化工流程和理论图像新题型

地方高考卷中常考的、评价好的新题型可能成为全国卷的参考,复习备考时不能置之不理,要适度进行这类新题型训练,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应试能力。在其他省市新课标高考卷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有三类:

题型一:图表、数据的综合--归纳类

近几年,以图像、数据、图表为信息载体,对图像中的反应规律和数据变化中的化学规律作深层剖析,以此学生获取信息处理问题的能力。图标数据类试题在课改区高考试题中多有涉及。

答题时必须坚持一个原则:结合题目的具体情景回答,切忌抽象模糊!

在专题突破新题型活动中,我们加强重点题型探究,发现高考新的变化与规律。以“电解质溶液图像题”为例,介绍一个通过典型的例题来研究有关图像题的公开课。

题型二:无机框图的替代题型--流程类

无机化工类题目,是在地方高考卷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几乎是必考题目,有代替原来的无机推断题的趋势。这类题目充分体现元素化合物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其社会应用价值。此外,这类题目能考查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有较好的区分度,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2013年全国高考理综(I)-27,36(15分+15分)

2013年全国高考理综(II)-27(14分),-36-(2)15分,(旧锌锰电池的回收工艺)

2013年全国高考理综(大纲卷)-29(15分),(提纯Al2O3)

2013年海南高考-20-(II)。(14分)

2013年江苏高考-16(12分)

2013年上海高考-七-(35、36、37、38、39(12分)

流程类试题复习策略介绍。

题型三:化学实验控制变量型

观察图像、数据、认识或控制变量(如温度、压强、催化剂、浓度、溶液酸碱性,及对反应条件或产物猜测等)的变化对应变量的影响,或从题干的问题情景(图像和表格数据)中,归纳出条件与产物的存在形式、反应的程度、反应速率的快慢等的内在关系,来解释有关原理、事实和绘制反应图像。

2013年安徽高考-28(14分)--实验题

2013年四川高考-9(15分)--实验题---探究AgNO3的氧化性和热稳定性

2012年广东高考-31(16分)

2011福建理综13(15分)

4.通过养成反思习惯提高训练有效性

何谓有效做题呢?就是务实做题,要求学生将解题的关键步骤或答语写在卷上,便于教师看出学生做题思维过程。以选择题为例,一眼就能看出题目可以直接钩答案。但是对于转弯的题目,不能单纯地填上给A、B、C、D,还应在试卷的空白处简明扼要地写出解题过程,或将错误的叙述划线,画圈、打叉等,简单改正更好。又如在练习推断题时,不要只是一读而过,应该边看边将题目的信息做记号做标示,将由此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简单地写出。(投影显示)此外,还应训练学生仔细审确,明确题目的要求。即回答什么,用化学式还是名称,是写电子书还是写结构式,是写离子方程式还是写化学方程式,是填写“是或否”,还是填写“正确或不正确等”,填写答案的代号是大写A还是小写a等,都应作记号,避免不必要的失误。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学生高考答题时思路清晰正确率高,也便于交卷前检查答案。一旦发现问题,能及时纠正。不留痕迹的做题,在高考紧张的氛围下,要想查出解题过程中的问题是困难的。这样做题,看似耗时,但不规范或错误答题而失分得不偿失。(举例投影)

此外,题后反思效果更好。反思什么呢?反思题目考查了那些知识点?题目给出哪些信息?题中设置了哪些陷阱?还有哪些其他解法?这样做,看起耗时间,但收效很大。做一题强于做5-6题,解题能力的一定会大大提升。

坚持错题订正,不失为题后反思的好做法。投影展示学生错题订正的好范例。

5.训练答题模式、分析答题错因

如何简明扼要地回答问题,是绝大多数学生难以把握的共性问题。训练答题模式,掌握答题套路,尽可能使学生的答案与参考答案一致或接近,减少扣分,争取高分,是教学和备考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介绍几个典型实验答题模式

6.引导应考策略模式、强化答题规范

A.落实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

(1)观察叙述要准全;(2)观察现象看反应;(3)观察装置要有序;(4)观察模型要想像;(5)观察表格看首栏(单位)、变化、规律;(6)观察图型要看横、纵坐标、曲线的起点、终点、转折点;(7)观察流程看全程。

B.做到真正回归:(1)回归《考纲》与教材;(2)回归到近三年的高考题上;(3)回归到学科的思想、原理上;(4)回归到学科的主干知识上;

(5)回归到学科的中、低档题上;(6)回归到错题本上来。

C.强化答题规范

(1)考生答题的典型错误;审题不仔细、答非所问;书写不规范、“老毛病”常犯有机化学用语错误突出;概念不清、表达错误;文字表达能力差;实验基本技能欠缺;(2)高考答题的规范性要求:无机化学的规范性要求;有机化学的规范性要求;化学实验的规范性要求;化学计算的规范性要求

有机化学知识是历年高考必考内容之一,例如有机物的分类、结构与组成、有机反应类型、有机物的相互转化、有机物的制取和合成以及石油化工、煤化工等,考生历来把这一单元的考题作为得分项目,不会轻易放弃或疏忽,既使略有小错,也会懊丧不已。然而这些知识大都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能源、交通、医疗、环保、科研等密切相联,融于其中,还有知识的拓展和延伸,这就增加了这部分考题的广度和难度,学生要熟练掌握,必须花一定的时间和讲究复习的技巧,方能事半功倍,达到复习的最佳效果。

笔者认为:用熟练的化学基础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自已的化学知识,是复习有机化学的好方法。

怎样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依据有机物的结构特点和性质递变规律,可以采用“立体交叉法”来复习各类有机物的有关性质和有机反应类型等相关知识点。

首先,根据饱和烃、不饱和烃、芳香烃、烃的衍生物的顺序,依次整理其结构特征、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化学性质中的反应类型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以及各种有机物的制取方法。这些资料各种参考书都有,但学生却不太重视,大多数同学仅仅看看而已,却不知根据“全息记忆法”,只有自已动手在纸上边理解边书写,才能深刻印入脑海,记在心中。其次,按照有机化学反应的七大类型(取代、加成、消去、氧化、还原、加聚、缩聚),归纳出何种有机物能发生相关反应,并且写出化学方程式。第三,依照官能团的顺序,列出某种官能团所具有的化学性质和反应,这样交叉复习,足以达到基础知识熟练的目的。熟练的标准为:一提到某一有机物,立刻能反应出它的各项性质;一提到某类有机特征反应,立即能反应出是哪些有机物所具备的特性;一提到某一官能团,便知道相应的化学性质。物质的一般性质必定伴有其特殊性。例如烷烃取代反应的连续性、乙烯的平面分子结构、二烯烃的1-4加成与加聚反应形成新的双健、苯的环状共轭大丌键的特征、甲苯的氧化反应、卤代烃的水解和消去反应、l-位醇和2-位醇氧化反应的区别、醛基既可被氧化又可被还原、苯酚与甲醛的缩聚反应、羧基中的碳氧双键不会断裂发生加氢反应、有机物燃烧的规律、碳原子共线共面问题、官能团相互影响引起该物质化学性质的改变等,这些矛盾的特殊性往往是考题的重要源泉,必须足够重视。

例题一:

该题为2004年上海高考第29题。这是一道典型的基础型应用题,其有机基础知识为:1-3丁二烯的加聚原理、卤代烃的水解、烯烃的加成反应、l-位醇的氧化、羧酸与醇的酯化反应以及反应类型的判断等。平心而论,按照上述复习方法,答题应该毫无困难。

用基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有机化学问题

有机化学高考试题必有根据有机物的衍变关系而设计的推断或合成题。这类试题通常以新药、新的染料中间体、新型有机材科的合成作为载体,通过引入新的信息,组合多个化合物的反应合成具有指定结构的产物,从中引出相关的各类问题,其中有:推断原料有机物、中间产物以及生成物的结构式、有机反应类型和写有关化学方程式等。思维能力要求有:思维的深刻性(演绎推理)、思维的灵活性(知识的迁移,触类旁通)思维的批判性(判断与选择)等。

然而这些考查全是在几乎未见过的有机反应原理的基础上出现的,显然信息的选择、提炼、加工和应用是个难点。其实也不难,关键在于怎样阅读和理解信息、怎样将信息与自己掌握的基础知识结合起来解题。

首先,熟悉信息,尽快找出有用信息,对于新的有机反应历程,必须弄清来龙去脉,方能着手解题。

其次,找出解题突破口,这里可能要求正向思维,也可能逆向思维。

第三,一旦找出解题的钥匙,紧接着便是关于基础知识的试题,这时谁的基本功好,谁就能正确答题。

例题二:

该题给予苯酚邻、对位氢原子活动性增强的信息,图示苯酚跟酰氯反应的原理,要求考生根据合成聚碳酸酯的过程回答问题。这题的突破口是苯酚跟丙酮的缩聚反应。这一反应是苯酚跟甲醛反应的迁移,而这恰是高中有机化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一反应的基础上,生成的B物质才能和A物质反应解题。可见只有拥有熟练的基础知识才能从容解题,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基础知识得以巩固。

答案:

精选综合信息题,着重练习阅读、提炼信息和按照所给信息“依样画葫芦”、“照猫画虎”的能力

根据以往的高考有机化学试题,也就约有二十多条关于有机化学反应原理的信息,同学们自我收集、整理、理解,完全可以做到在知识结构上有备无患,从容解题。

有机化学的复习宜放在本学期初进行,这是因为一方面衔接高二期末的学习,同学易于接受;另一方面,有机化学的信息试题毕竟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早学早复习利于第二阶段综合复习时的巩固和提高,否则如果离高考时间太近,只有一次的复习过程,可能会不够深透。(苏碘仁

OK,关于2012广东高考理综和2015年高考化学命题趋势与备考对策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费获取留学方案
请选择国家
英国
美国
澳洲
加拿大
韩国
日本
新西兰
意大利
请选择
高中
本科
硕士
MBA
博士
其他
请选择省
广东省
浙江省
江苏省
北京市
上海市
重庆市
四川省
山东省
安徽省
河北省
湖北省
河南省
湖南省
陕西省
福建省
山西省
江西省
云南省
天津市
海南省
吉林省
辽宁省
黑龙江省
贵州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港澳台地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