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带来哪些改变?
此次高考改革是全方位、系统性改革,不仅仅是考试与录取方面的改革,更在许多方面带来了有益变化。
1.高考加分“大瘦身”,全面取消地方性加分
我国高考加分政策从1978年开始实施,包括照顾性和鼓励性两大类,目的主要是推进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和帮助高校选拔一些专业需要的特长生,弥补应试教育的不足。由于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在国家统一政策的要求下,还允许各地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高考加分办法。毫无疑问,当年设立高考加分项,目的是更精准地选拔人才,然而高考加分项后来却渐渐背离了其设立初衷。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2014年底教育部、国家民委、公安部、体育总局、中国科协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2015年1月1日起,取消体育特长生加分、奥赛加分、科技类竞赛加分、省级优秀学生加分、思想政治品德突出事迹加分等全国性加分项目。此外,教育部鼓励各地全部取消地方性高考加分项目。上海从2015年1月起,取消全部地方性高考加分,到目前已经有超过13个省份全部取消了地方性加分项目。对于保留的地方性加分项目,各地普遍降低加分分值,并严格限制使用范围,仅限省属高校录取使用。
2.一本、二本、三本消失,合并录取批次成趋势
根据《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2015年起全国多个省份开展了录取批次改革试点,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2016年上海合并本科第一、第二招生批次。继上海之后,2017年山东、海南等地将一批、二批合并为“本科普通批”,浙江则一步到位,取消所有学校批次,按考生成绩分段录取。此外,北京、天津、江苏、安徽、河南、云南、新疆等7个省份2017年也取消了“三本”录取批次。合并批次已成趋势,目前,全国各省均已取消了“三本”批次。同时已实行新高考的省份,均已完成普通本科批次合并。
取消高考录取批次,以往高校身份等级界限,如一本、二本、三本身份将不复存在,考生填报高考志愿时也不再纠结于录取批次,将更注重对学校和专业的选择,没有特色的高校或专业将很难生存,同时学科特色性强的高校将迎来超越的机会。此外,在毕业求职时,打消了企业对应聘者毕业院校“三六九等”的划法,企业也会更重视毕业生自身能力。这对促进教育公平、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3.全国卷使用范围扩大
2000年之前我国高考一直实行全国一张卷,从2000年到2004年,全国开始实施“统一高考,分省命题”的组织方式,越来越多的省份加入自主命题的行列。不过自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公布后,恢复“全国一张卷”成为改革大趋势。
2014年全国有16省市实行分省命题,统一命题的有15个;2015年,又新增江西、辽宁、山东3省实行高考统一命题,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增至18个。2016年,福建、四川、广东、湖北、湖南、陕西、重庆、安徽八省市不再自主命题,所有科目由教育部统一命题,全部科目使用全国卷的省份达到26个。自主命题省份仅剩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随着高考改革在各地实施,2021年江苏高考回归全国卷行列,而浙江也宣布2023年起高考语数外使用全国卷。至此自主命题的省份仅有北京、天津、上海三地,而其余各省份或全部科目或语数外等统考科目,均已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从全国统一命题,到分省命题,再重回统一命题,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适应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必然要求。
4.“自主招生”退出历史舞台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高校自主招生是高校选拔录取工作改革的重要环节,高考生可以通过参加高校组织的自主招生笔试和面试,获得相应程度的高考降分政策。客观地说,高校自主招生在探索综合评价学生、破解招生“唯分数论”等方面取得一些积极的成效。通过自主招生进入高校就读的学生,大多数在学业成绩、科技创新、升学深造等方面表现突出。但近年来,自主招生面临的新挑战和新问题也越来越多,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招生要求。
虽然从2012年开始,相关部门对自主招生的政策进行着不断地修正和完善,比如规定“试点高校的自主选拔录取计划不超过本校年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5%,纳入本校年度招生计划中”;取消奥赛生保送资格;自主招生考试应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等,但自主招生还是没有躲过被终结的命运。2020年1月,教育部决定,2020年起不再组织开展高校自主招生工作。备受公平争议的自主招生正式取消,这项实施16年的招生改革政策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5.聚焦基础学科强基计划推出
在总结高校自主招生十六年试点经验,以及借鉴上海等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成果的基础上,2020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从2020年起实施“强基计划”。这是高校人才选拔培养迎来的又一重大变革。作为新高考在新时代的新突破,集中体现了新高考的改革方向。
强基计划开宗明义: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探索建立多维度考核学生的评价模式,逐步形成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有效机制,重点破解基础学科领军人才短缺和长远发展的瓶颈问题。与之前试点的自主招生不同,强基计划从选拔定位、试点学校范围、招生专业、报考条件到入围高校考核方式、录取方式及培养模式等,进行了系统性重塑。强基计划明确,起步阶段,遴选一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开展试点,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结合高校办学特色,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基础学科专业安排招生。在制度设计上,强基计划将选拔两类群体,主体是高考成绩优异的学生和少数在某个领域具有突出才能的“偏才怪才”。
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学生单独制定培养方案,探索建立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推进科教协同育人,鼓励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和协同创新中心等吸纳这些学生参与项目研究,探索建立结合重大科研任务的人才培养机制,积极为关键领域输送高素质后备人才。
6.分类考试多元选拔
高考改革也将给高职教育带来巨大变化。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在人才选拔和培养上都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此次改革为高职学生的多元化选拔和培养指明了方向。
作为高考重大改革措施之一,方案提出,要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使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考相对分开,并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中职学校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文化基础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测试。普通高中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文化素质成绩使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
被分类录取的考生,将不再参加全国高考。高职分类考试招生计划与高考统考招生计划的性质完全相同,其招收的考生,除录取方式不同外,在校待遇、毕业生就业政策以及毕业文凭等均与通过高考统考录取的考生相同。根据方案要求,2015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2017年成为高职招生主渠道。从多省实践情况看,高职分类考试目前已经成为多省高职院校招生主要形式。
7.带动高中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发展
高考改革,招生改革是“指挥棒”,“指挥棒”改了,高中阶段的教学也进行着相应改革。如实行选课走班制度,增加学生选科自主权。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做好生涯规划。此外,新高考也推动着素质教育发展,引导学生学好每门课程,并选择适合自己
兴趣的课程,充分发展个性潜能和学科特长,同时引导学生参加公益服务和社会实践等。
在新高考实施过程中,我们也看到,各地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不均,尤其是高中学校师资、教室等软硬件资源方面的差异。这也是新高考改革考试方案,由3+3调整为3+1+2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据各省份实施方案,前两批试点省份采取“3+3”模式,而第三、四批采取的是“3+1+2”模式。其中“3”为全国统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1”为首选科目,考生须在物理、历史科目中选择1科;“2”为再选科目,考生可在化学、生物、政治、地理等科目中选择2科;统考科目和首选科目采用原始成绩,再选科目则按等级赋分后计入总成绩。做出这样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在中西部地区和考生大省推进改革的难度。
好了,关于2015年高考新政策和新高考带来哪些改变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