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语文全国一卷,近三年高考语文全国1卷命题特点及

新闻资讯2024-04-09 10:48留学世界

高考改革大势浩荡,教学导向任重道远

2017高考语文全国一卷,近三年高考语文全国1卷命题特点及

——浅谈高考语文命题特点及“导向教学”实施情况

引言:2019年7月9日,教育部考试中心于涵副主任带领高考综合改革命题工作调研组到学校开展调研活动,以下是笔者在调研座谈会上的发言,内容有增删。

从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开始,我国高考综合改革逐渐深入。2016年10月,教育部考试中心明确提出探索构建“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确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的高考核心立场;2017年教育部颁布新修订的各学科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义务教育阶段新版教材已经全面铺开,高中阶段的配套教材即将使用。2019年6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高中教育发展纲领性文件《关于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下文简称《指导意见》),强调统筹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提出“2022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进一步健全,新课程新教材全面实施,选课走班制基本完善,科学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基本建立”的高中教育发展目标。高考综合改革是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这一教育发展大背景下的重要一环,高考命题原则、考试内容的选择、考查方式的变化必然紧扣这一大趋势。

那么,新高考的基本命题原则是什么?《指导意见》第六点“完善考试和招生制度改革”中有界定:“深化考试命题改革”,以课程标准和高校选拔人才选拔为依据,优化考试内容,突出立德树人导向,创新试题形式,加强情境设计,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增强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探究性试题,强调“命题符合相应学业质量标准”。

综合来看,高考最核心的导向功能是:促进高中育人方式的转变,引领课程实施和学科教学方式的改革。这一点在《指导意见》中有明确表述,要通过高考综合改革引导高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系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精心设计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的作业,提高作业设计质量。

可以说,高考命题要求和导向教学功能紧密融合,指向清晰。高考命题要求的落实,必须导向高中育人方式和课堂教学方式的有效转变,否则高考综合改革就失去了焦点和方向,新时代高中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培养目标就会落空。

从高考语文全国1卷2017、2018、2019年的命题情况来看,我认为高考综合改革的宗旨和要求已逐步得到了落实,但“导向教学”的功能并没有在学校的课程管理和广泛的课堂教学中真正地落地生根,可谓:高考改革大势浩荡,教学备考任重道远。

下面结合近三年来高考语文全国1卷命题的特点对照以上要求略作分析,说说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高考命题改革有效落实了“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但任务点的分布有偏差

三套题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都较为到位。考试内容指向清晰,导向明确,考点分布比较全面。

综合归纳起来,“立德树人”的育人任务有五点:一是核心价值观,二是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这两个是教育整体性和总领性的要求;三是政治觉悟,四是思想品质,五是文化素养。后三点可以看作是个性化的素质要求。

从2017年到2019年三年高考语文全国1卷的题目内容和考点来看,对应着“立德树人”这个五方面的落实情况,我作了一个粗略的统计,2017年落实有23个任务点,涉及分数101分,分数占比67.3%。2018年落实有32个任务点,涉及分数118分,分数占比78.7%。2019年落实有31个任务的,涉及分数120分,分数占比80%。从这三年情况的趋势来说,“立德树人”的目标导向得到了进一步的落实和强化。

其中指向“文化素养”的题目点最多,2018年有10个,2019年有13个,指向“德智体美劳”的题目点,2018年、2019年都是9个,2017年则是6个,一般都是德育、知识方法、审美鉴赏方面的,关于“劳动”的只有2019年的作文,“体育”的则基本没有——当然,这也是符合“语文”学科的特性的,但怎样更好地落实“德智体美劳”的育人导向,还需要继续研究。

较为清晰地指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目点也不多,2017年、2019年包含作文在内有3个题目点,2018年有5个题目点,这是否是正好合适,是否需要进一步加强,需要专家去进一步考虑。无疑,近三年高考语文全国1卷的作文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任务最全面充分的。

对“立德树人”落实较充分的题目还有2019年的论述类文本阅读、压缩语段题、2018年的文学类文本阅读《赵一曼女士》。值得注意的是,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最弱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连续三年的试卷所选的内容都只有一到两个题目涉及,而且都只是落在“文化素养”方面。是命题者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之作?是突出了重点,还是出现了偏差?不得而知。我认为这可以算作是命题时可以强化的一个点。

二、命题内容能较为充分地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

学科核心素养即学科育人价值。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简称“新课标”)给出的高考命题建议是:真实反映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判断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过程的问题及其原因。课程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根本目的是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从近三年的高考语文全国1卷来看,试卷在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包括语言的建构与梳理、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的覆盖非常全面、充分。三年试题的“学科核心素养”点分别有41、47、42个,所有的题目涉及的核心素养点都较为清晰,而且题目设计综合性较强。这与新课标课程评价要求和高考命题原则中“全面整体提升核心素养”的要求是一致的。

三、命题内容体现高考“一体四层四翼”评价体系的要求

教育部考试中心姜钢主任2016年发文提出探索构建“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提出“四翼”的考查要求,即高考命题要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特点。结合《指导意见》、新课标中对高考评价命题的建议和要求,我们可以具体从“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时代性、开放性、探究性”等七个方面来分析近三年高考语文全国1卷。

从考查的综合性来看,相较于2017年卷,2018、2019年卷又略有加强,除了作文、阅读等传统型的综合题外,单一考点的题目已尽量减少,单列考点的题目2017年卷有20分,2018年卷17分,而2019年卷已几乎没有,传统上单列考点的题目,如语用题中的病句题、衔接连贯题、成语词语题、压缩语段题等综合设置成同一情境来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学科核心素养考点。

从考查的应用性来看,近三年的全国1卷的命题题内容与学生生活现实、成长特点较为切合,体现了时代的要求,但在命题形式方面则变化不大。变化主要集中在作文和语用题方面,而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题、文言文阅读灯则延续了以往的主要命题形式,考试内容持续优化,但试题的情境、应用性设计方面则有待加强。一般而言,试题的情境主要有三类:一是社会生活类情境;二是个人体验(经验)式情境,如传统的现代文阅读题、诗歌鉴赏题、文言文阅读题等;三是学科活动情境。相对而言,除了作文,近三年的试卷具有社会生活类情境、学科活动情境的试题还很少。这是高考命题改革的重点与难点。

近三年的高考语文全国1卷考试内容的时代性有所加强,但具有创新性的题目都只有2-3个题目点,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的题目包含作文在内一般只有5-7个题目点。不确定这是否合适,个人认为还需要进一步强化。

四、从命题符合学业质量标准来看,试卷基本反映了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把学业质量分为五个等级,其中第四个等级是高考的要求。近三年来的高考语文全国1卷命题对学业质量考查的要求落实还是较全面的,大多数题目的考点、素养点、任务点都落在了“语言运用”和“思维发展提升”两个方面(有15-19个题目点),另外一般有7-10道题兼有考查“审美鉴赏”和“文化探析”方面,能较好地着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考查。

从整体来看,近三年来的高考语文全国1卷,在“立德树人”方面的学业质量要求较多考查“文化素养”这一点,尤其是2019年卷,有13个题目涉及到。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要求方面则更多侧重于考查“语言运用”和“思维提升”,并兼顾“审美鉴赏”和“文化理解”的要求。整体而言,近三年来的高考语文全国1卷考试内容的清晰指向并没有削弱语文学科的特性,育人目标的导向性和学科特性得到了较好的平衡。

五、高考命题“导向教学”功能远没有实现

高考综合改革是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重要一环。

高考命题“一体四层四翼”中的“一体”指的是的是高考评价体系,其核心导向是“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高考命题中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科核心素养、命题原则、切合学业质量水平的考查要求,其最终的目的是推动高中育人方式的变革。

《指导意见》中对高考导向有明确的阐述:引导教学“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按照教学计划循序渐进开展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系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综合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精心设计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的作业,提高作业设计质量。

高考命题原则是: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考查目标,以情境任务为试题载体,以综合考查为命题导向,以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围绕情境选择相关材料,设置一组内在联系的、指向核心素养的问题或任务实现考查目的。

以此对照,从更广泛全面的普通高中、尤其是城乡高中来看,我们的现实是什么呢?

1.对高考命题“导向教学”导向何处,很多老师并不熟悉,对高考的目标、任务、命题原则背后的初衷的理解不够深刻,对其中的重大意义还来不及细想,更没有系统的付诸实践。这与大环境、教学惯性以及配套教材的滞后等原因有很大关系。

2.学校教学课程管理依然停留在过去“应试导向式”的教学管理模式,并未真正进入适应新高考、新时代育人方式要求的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中心的教学课程管理模式和状态。

3.课堂教学模式并没有随着高考命题改革而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也就是高考“导向教学”的功能并没有真正实现。

4.现实中的许多问题制约着高中育人方式的改革。如教育管理能力问题、师资能力问题、功能场室等教育资源问题、大班制问题等等,教师习惯于传统的传授式的教学,缺少变革的强大的动力和推力,无法适应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要求,语文教学依然很难摆脱“少、慢、差、费”的问题。

5.国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对于高考“导向教学”的实施情况缺乏有效的、持续的管理和评价,对学校、教师育人方式的改变没有形成良性的评价考核体系。我觉得,这次高考命题改革是否成功的核心指标是学校日常课程管理和课堂实施方式是否真正产生了符合时代要求的变革。在高中育人方式变革的大背景之下,学校、学科的课程实施方式如何推进,是否得以落实,怎样去做,有没有一个有效的评价考核体系,还是说只是让老师自觉去做?学校能否有一个清晰的指引,能不能形成一种统一的理念,并且全面贯彻到位?这是高考“导向教学”功能实现的一个关键环节。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材编辑和运用,以及整一个教学功能评价体系能不能比较严丝合缝地形成合力?老师、学校,到上级教育管理部门,必须存在于一个合理有效的配套措施中。

总的来说,从全国1卷这三年的情况来看,高考命题能够较好地落实“立德树人”、“学科核心素养”的根本任务和考核要求,考点分布较全面,均衡,合理,但题目设计上应进一步在“情境任务”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方面有更多的探索和实践。对试卷的结构和测试形式要避免固化,避免形成新的应试模式。这三年的全国卷命题方式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变化,这个跟新课标的要求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命题考查的创新性、开放性、探究性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教师如何适应新时代高中育人方式的改变和高考综合改革的形势,这始终是国家、省市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管理要重点解决的问题。高考导向教学的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教师,重心在课堂,推力在学校,长效在教育行政的意志和智慧。课堂不改变,一切都是可空谈。正如《指导意见》中说的,必须加大对教师、教育管理者的培训力度,全面提升教师对新高考、新课标、新时代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认识,以教师教育教学素养的实质提升促进教学模式、教学行为尤其是学科课堂的改变。所以,必须创新教师培训考核的评价机制,这是实现高考综合改革的目标,推动新时代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重要一环。

时代把高中教育推到了一个重要的关节点,也把教师推向了教育改革大潮的浪尖,非常期待国家和省市教育主管部门能够把新高考、高中育人方式的改革工作抓实,真抓实干,久久为功,深耕到基层,辐射有纵深。希望我们老师能主动勇敢地投身教育改革的洪流,充分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成为教育改革的有机力量,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各级学校应凭借这次教育改革的春风来一次脱胎换骨的蜕变,让课堂教学、课堂管理、育人模式得到全方位的变革与提升,培养出更多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人才。

#高考语文##高中育人##全国卷#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2017高考语文全国一卷和近三年高考语文全国1卷命题特点及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