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七中初中,2023中小学课程建设与发展大会在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开幕

新闻资讯2024-05-17 03:41留学世界

留学文章开头

“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人工智能时代,高阶思维能力已成为人才的核心竞争力。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视频加载中...

成都七中初中,2023中小学课程建设与发展大会在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开幕

2023年11月26日,由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指导,校长智库教育研究院主办,成都七中初中学校承办的“价值与重构——指向高阶思维的学校课程创生”2023中小学课程建设与发展大会暨成都七中初中学校第十六届教育研讨会在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天环校区举行。

大会围绕课程建设的逻辑源点、育人根本和创新路径等重要教育问题展开探讨,旨在构建具有高阶思维导向的学校课程体系,共谋教育教学实践的最佳策略。

来自北京、上海、重庆、南京、深圳、郑州等全国各地六百余名领导、专家、教育工作者齐聚成都七中初中学校,三千余人通过在线直播直击论坛现场,线上浏览量达八万余次。

校长智库教育研究院院长谢文辉,成都七中老校长、成都七中初中学校特聘指导专家王志坚,上海市金瑞学校总校长、金茂教育研究院院长程红兵,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罗清红,成都高新区教育文化体育局局长蔡华红,成都高新区教育发展中心主任李建萍,南京中华中学校长朱征,深圳高级中学(集团)副校长、南校区执行校长李齐玲,郑州市第七初级中学教育集团校长闫凯,上海市青云中学副校长贺婕,南京中华中学雨花校区执行副校长陈义永,成都七中教育集团总校长、成都七中党委书记、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名誉校长易国栋,成都七中校长张翼,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党委书记、成都七中副校长李笑非,成都七中初中学校校长石敏出席本次研讨会。

还有来自北京、上海、重庆、南京、深圳、武汉等省外友好学校,成都七中教育集团学校,“四川云教”成都七中初中学校联盟,四川省李笑非卓越、鼎兴名校长工作室成员学校以及省内近百所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共同参会。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校长石敏主持开幕式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校长石敏

校长智库教育研究院院长谢文辉在开幕式上讲话并指出,此次研讨会是一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盛宴,大家关注课程建设的逻辑源点、探寻育人本质,如同在眺望更远、更大的星空。谢文辉院长表示,大会将带来更多的育人借鉴和办学启发,希望大家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一起成为教育改变的力量。

校长智库教育研究院院长谢文辉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罗清红预祝本次教育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并从“何为育人价值、课程如何重构、高阶思维与一般思维的差异”切入,引发大家对育人的思考,希望通过接下来的专家讲座、论坛分享等活动,大家将对教育有更明晰的认识。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罗清红

成都高新区教育发展中心主任李建萍指出,三十多年来高新教育伴随着区域经济增长快速发展,也深刻印证着教育是一个社会、一个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部分,是软环境,更是生产力,在教育规模外延式快速扩张的同时,需要教育人更加注重教育的内涵式高质量提升。

成都高新区教育发展中心主任李建萍

成都七中教育集团总校长、成都七中党委书记易国栋在致辞中介绍了成都七中教育集团的发展历程以及在多年办学中形成的“七中现象”,并谈到独行速,众行远,德不孤,必有邻,高阶思维是人工智能时代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学校需要紧跟时代并努力站上时代前沿,希望大家在本次活动中能深入切磋、携手共进。

成都七中教育集团总校长、成都七中党委书记易国栋

成都高新区教育发展中心教研员曾亮主持专家讲座及主题论坛。

成都高新区教育发展中心教研员曾亮

上海金瑞学校总校长,金茂教育研究院院长程红兵

上海金瑞学校总校长,金茂教育研究院院长程红兵带来专家讲座《拓展思维边界,成就优质课堂》。程红兵校长指出,培养高阶思维,一是要让学生置身矛盾冲突的思维情境中。他强调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之间最根本的区别是思维。教师要努力使学生思维增值,让教学变成对话,。二是不断追问迫使学生深度思考。他认为老师要于无疑处生疑,拓展学生思维边界。教师的学术修养,决定了教师的思维边界,教师的思维边界,决定了学生的思维边界。三是多元信息促进学生多元思考。高阶思维中一个重要指向是有判断的能力,需要教师有多样化视角,将知识在比较中呈现给学生,“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实现多元思考,包容异己。

南京中华中学校长朱征从如何启迪教师智慧、促进融合及关注学生思维、激活学生创意三个维度展开分享。朱征校长谈到,中华中学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组建跨学科教师团队,借力主题沙龙、学术分享互相启迪智慧;以讲座参观、跨界学习促进融合发展,在走进科研院所、参观高校企业中,既帮助教师实现学科的融合,也促进学科与技术的融合。针对学生,中华中学设置校内、校外两个课堂,以校内课堂、任务驱动,关注学生思维,以社会课堂拓宽视野,激活创意。朱征校长谈到,当前学校正尝试努力搭建更多维度的资源平台,着力促进师生更高品质的思维发展。

深圳高级中学(集团)副校长,南校区执行校长李齐玲从基于高阶思维的课程创生、高阶思维课程创生的深高模式、学校课程创生的具体实施路径、GLOBE教育教学的实践创新四个方面进行分享。李齐玲校长表示,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适应全球可持续发展要求,深高GLOBE项目经历了长达18年的孕育和发展历程,形成了“自知、认知、觉知、元认知”的“GLOBE学习观”,及“GLOBE教学法”,构建了12个课程模块,50多个研究方向,校内外230多门主题课程。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党委书记李笑非从国际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人工智能发展等时代之变讲起,从培育时代新人的目标追求、指向学生发展的课程建设、聚焦育人价值的课程实施、助力优质均衡的课程共建四个维度展开分享。

李笑非书记谈到,学校在课程实施上一是强调课程统整,科学规划实施方案,构建三层级六模块的“是范”课程框架,夯实国家课程,形成了从语文到信息科技、艺术等13个学科课程群,优化地方、校本课程,开展了以“都江堰-博物馆”课程为代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及国际理解、生涯规划体验式学习等多个特色课程群;二是坚持深化教学改革,变革学习方式,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三是坚持素养导向,改进教育评价。

研讨会间隙,墨池艺韵学生艺术素养展演拉开帷幕。

成都市高新区教研员冯小琼主持课程论坛。

主题一:基于真实情境的学科实践

《构建“人通心通”教育生态赋能课程高质量育人》

北京学校副校长,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副校长程岚从学校中医药文化特色课程切入,呈现了人大附中通州校区办学定位、校情现状及“人通心通”教育生态的构建过程。程岚校长谈到,学校致力于点燃教师“完整育人”的热情,唤醒学生“自主发展”的意识,因地制宜打造了运河中医药文化特色课程,在课程设置中遵循三大理念、三个原则,并就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群实施的依据与思路、“运河中医药文化”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特点等同大家展开分享交流。

《创设真实情境,开展以生为本的数学探究》

南京中华中学雨花校区执行副校长陈义永谈到,创设情境需要围绕学情、围绕目标,重点关注高阶思维、批判性思维培养,就数学真实情境创设而言,一是要从生产生活需要来看,二是要从数学内在发展来看。在对“基本不等式的引入”“直线和平面位置关系的判断”等多个案例的展示中,陈义永校长向大家阐述数学中真实情境如何设置情景出处、创设计出、教育目标,并表示创设真实情境时,不能一味追求时代潮流,不能忽视对学生内心深处求知欲望的激发。

《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实验探究活动》

郑州市第七初级中学物理教研组长罗莹莹从“意义与价值、问题与策略、活动及案例”进行讲述。罗莹莹老师表示,实验是一种精神、态度、方式、思维、品质,郑州七中坚持实验教学,着力破解实验教学困局,通过在“演示+学生实验”中开发自制教具,带领学生溯源知识规律得出过程,利用身边的物品开展实验,优化实践性作业,积极拓展课外实验,推进“学科活动+社团课程”等方式,引导学生成为积极的研究者,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

主题二:指向问题解决的综合学习

《聚焦核心素养培育的跨学科主题学习》

上海市延安初级中学课程中心主任吴蓓蕾聚焦如何通过问题引领设计跨学科学习,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吴蓓蕾主任谈到,跨学科主题学习,要立足核心素养,突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要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去培养学生解决真实情境中的真实问题,并从“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跨学科作业、设计与实施跨学科课程”三个维度对延安中学如何推进跨学科主题学习、推动课程教学改革进行分享。

《指向问题解决的综合学习——中学生数学建模的实践与探索》

深圳高级中学(集团)南校区数学老师王剑谈到,当今时代面临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问题,需要跨界思维和综合学习的能力,这正是指向问题解决的综合学习所关注的核心,并从综合学习概念、数学建模与综合学习、中学生问题解决综合学习模型与框架、案例研究与实验设计展开分享。

《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连接:博物馆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姜肖以博物馆课程的背景、博物馆教育功能引入,以七中初中博物馆课程为例,从博物馆课程建设的价值和目标、构建共识性与历史性兼具的内容体系、走向学生参与的课程实施、多元化的课程评价四个方面展开分享。姜肖老师认为博物馆课程主题选择需要结合学生对博物馆课程的需求,激发学生求知欲,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同时课程的组织体系,可以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次推进。

专家点评

四川师范大学教授、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李松林进行专家点评。

李松林教授谈到,六位老师分享各有侧重,各有不同,但不约而同地都聚焦在“融合”。他首先强调实践参与是核心素养生长的根本途径,课程和课堂要从学科活动升级为高度重视学科实践;其次强调融合,不论是跨学科的主题学习,还是学科教学中强调实践,实质都是强调融合、整合、综合、统合。人的素养具有整体性,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培育核心素养的课程和课堂也应该具有整体性。如何为学生创设更高质量的学科实践活动?如何引导学生展开更高质量的学科实践?李松林教授指出应具有“三要素”,第一要素是实践,有核心真实的实践任务;第二要素是问题,关注深层次的核心问题;第三要素是指向更大的概念和观念。这也是让课程、课堂从分离走向融合的三个重要纽带。

文章分享结束,成都七中初中和2023中小学课程建设与发展大会在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开幕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

免费获取留学方案
请选择国家
英国
美国
澳洲
加拿大
韩国
日本
新西兰
意大利
请选择
高中
本科
硕士
MBA
博士
其他
请选择省
广东省
浙江省
江苏省
北京市
上海市
重庆市
四川省
山东省
安徽省
河北省
湖北省
河南省
湖南省
陕西省
福建省
山西省
江西省
云南省
天津市
海南省
吉林省
辽宁省
黑龙江省
贵州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港澳台地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