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
攻[gōng],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都是由工和攴组成的会意兼形声字。早期的“工”字,写成一个朝下的方块,像是夯筑城墙、堤坝时用的夯杵,后来就简写作了“工”。
说文解字
“《說文解字·攴部》:擊也。从攴工聲。《廣雅·釋詁三》:攻,治也。
段玉裁注:《考工記》攻木、攻皮、攻金注曰:攻猶治也。此引伸之義。”“攻”在古文献中,多为攻击、攻伐的意思,也引申为加工的意思。
文献选读
“《詩經·小雅·鶴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玉的硬度是6~6.5。所以加工玉器的工具,一定要用其它山上硬度高于6.5度的石头。如石英的硬度就是7。
“《墨子·兼愛上》: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
如果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家族与家族之间不相互侵扰,国家与国家之间不相互攻伐,天下也就得到治理了。
“《墨子·非攻上》:殺一人謂之不義,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說往,殺十人十重不義,必有十死罪矣;殺百人百重不義,必有百死罪矣。當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謂之不義。今至大為不義攻國,則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情不知其不義也。”
杀一个人叫不义,必须以死罪来抵命。以此类推,杀十个人,就是十倍的不义、十重的死罪;杀一百个人,就是百倍的不义、百重的死罪。对这些杀人的罪行,天下人都知道谴责它,称它为不义。而对于发动战争、攻伐别人国土这种大为不义的事情,却有人跟着称赞它为义举。他们怎么不明白那就是不义?
“《孫子·謀攻》: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用兵的最高境界是以谋略取胜,而不需动用武力。其次是从外交上战胜敌人,再其次是以两军对战来打败敌人,最后才是攻城。攻城,那是不得已才用的方法。
成语典故
攻过箴阙
指责过错,针砭缺失。“東晉·葛洪《抱朴子外篇·漢過》:
進則切辭正論,攻過箴闕;退則端誠杜私,知無不為者。”
那些为人诚实、行为高尚的人,不用谄媚的笑容去取悦别人,不讲假话以违背自己的良心,坚守正义而不苟合于人。他们进而为官,恳切地发表公正的言论,抨击错误、批评不足。即使退而在野,也端正、诚实、杜绝私心,知道该做的事情就一定去做。
函矢相攻
制造弓箭的人唯恐箭不伤人,制造铠甲的人则唯恐人受到伤害。他们的目的彼此是矛盾的。
“《孟子·公孫丑上》:矢人唯恐不傷人,函人唯恐傷人。”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用对方的论点来驳斥对方的论述。
“《韩非子.難一》:楚人有鬻楯與矛者,譽之曰:『吾楯之堅,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出击敌人毫无意料之处,进攻敌人没有防备之地。戒备松弛、麻痹大意的敌人,是最容易攻破的。
“《孫子·計篇》: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攻和每日一字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