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英语 从这里读懂沈阳

新闻资讯2024-05-29 02:28留学世界

留学文章开头

来源:沈阳日报-沈阳网

城市的名字,不仅是一个称谓,有时也彰显着其独有的气质。日前,沈阳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会会长、沈阳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初国卿先生接受了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的采访。他在讲到沈阳几百年来的变革与发展时透露,沈阳之所以能从“沈阳中卫”发展成为对东北甚至中国都有重要意义的大都市,离不开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即公元1625年的三月初三、初四,清太祖努尔哈赤渡沈水,来到后金的新都沈阳。

沈阳英语 从这里读懂沈阳

从后金建都至今,作为新的东北中心城市,沈阳有了新的名字和标签。不论是沈阳本地人还是外地游客,盛京和沈阳是大众普遍熟悉的称谓,但这里也曾有奉天、承德等称呼。进入近代,盛京、奉天、沈阳等城市名不仅更迭频繁,期间还多有反复。为此,记者翻阅了《沈阳市志》《清代盛京城》《沈阳历史大事年表》等,走进历史,追寻城市之名背后的如烟往事。

清朝建立前,一度称为“沈京”

与“盛京”相比,“沈阳”的城名要更早一些。关于沈阳城的得名有多种说法,但至少后金在此定都时,这里就叫沈阳。

后金天命六年(1621),努尔哈赤率兵攻占沈阳,1625年迁都于此,此后沈阳一度称为“沈京”。天聪八年(1634),后金汗皇太极钦定,改沈阳满语称呼为“穆克敦”(满语发音“Mukden”,是“兴起、盛、腾”之意),汉译“天眷盛京”,“盛京”为其简称。从清朝到民国初年,英语等西方语言里一直称沈阳为“Mukden”。相应的,抚顺的赫图阿拉老城(永陵所在地)则为“兴京”。

1644年清朝入主中原,迁都北京,盛京成了陪都。“陪都”这种独特的城市身份,决定了清代盛京城既有都城特征,也有省会和八旗军驻防城市的特征。而且,清朝在其“龙兴之地”东北地区实施的不是关内的行省制,而是军府制,这里的最高官员不是总督、巡抚,而是将军,在盛京城就是盛京将军。盛京将军都是军政一把手,日常重点事务为旗务,也就是八旗那些事。

奉天,取自“奉天承运”之意

这样运行了十几年,问题出现了:由于原先辽东地区的大量人口随皇帝入关,朝廷要开发东北地区,仅靠本地留守的旗人,人口基数太小,必须大量从关内移民过来。但移民过来后,需要有人管理。谁来管?盛京将军管不过来,而且作为军政大员,也不方便直管老百姓。于是,朝廷开始在辽东地区设置和关内一样的府、县机构。

最开始设置的是辽阳府及其下辖县城,顺治十四年(1657)降辽阳府为辽阳县,在盛京城内设立“奉天府”(原址在城内钟楼南大街路西),最高长官为奉天府尹,管辖相当于现在辽宁省范围内各个县的“民人事务”,也就是汉民的事务。那时,北京城有个“顺天府”,盛京的“奉天府”与其并称,都带个“天”字,可见规格之高。

如此一来,“奉天”这个地名是1657年开始有的。为啥叫“奉天”?据记载,取自“奉天承运”之意。

辽宁先有承德,这是历史事实

盛京城里有了“奉天府”,陪都府尹大人的级别颇高,但他的辖区下面并不包括盛京城,这也意味着其所在的城里,没有百姓归他管。

堂堂“奉天府”,相当于“寄设”在了盛京城内,理政、用人、办事都不方便。康熙四年(1665),朝廷在盛京城内设立了承德县(县衙原址在怀远门内大街路南胡同内),这个县名可是全新的,现在河北的承德,是雍正十一年(1733)才有的,在那之前一直叫“热河行宫”、“热河厅”。

因此,先有辽宁的承德,后有河北的承德,这是历史事实。“奉天府”有了下辖的承德县,盛京城成了主场,人气、资源开始加速聚拢起来,对于城市的发展而言,是件大好事。

1929年,省名、市名更迭为辽宁、沈阳

一座城市,尤其是古城,如果老是把名字改来改去,对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是不利的。近代以来,沈城的名字之所以频繁变更,是大环境使然,有些时候甚至还是被迫的。

1907年起,清朝政府改东北地区的军府制为行省制,裁撤盛京将军,设奉天省,简称奉省(奉系军阀依据此得名的),辖区主体相当于现在的辽宁省。那时的沈城因为又是奉天省省城,一般被百姓称为“奉天城”,“盛京”不再是官方城市名。

1911年清帝退位、进入民国后,奉天仍然既是省名,又是城市名。1913年,奉天省承德县因为与直隶承德县重名,改称奉天县,很快又改称沈阳县,“沈阳”再次进入官方地名。民初,奉天省城政出多门,无法适应加快城市发展的要求。1923年5月,奉天市政公所成立。

1928年,张作霖遇刺身亡,张学良主持东北易帜。1929年2月5日,南京国民政府改奉天省省名为辽宁省;同年4月2日,奉天市改称沈阳市。不过,当时盘踞在“满铁附属地”的日本殖民者不愿承认辽宁省、沈阳市的新名称,很多“老奉天”或遗老遗少也不习惯改口,依然在私人笔记、信函、文章中使用“奉天”的称呼。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于9月20日就成立了伪奉天市政公所,9月30日成立伪沈阳县公署。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这些伪称才被废除。事实上,抗战时期背井离乡退入关内的东北人,大多数都不承认伪称,坚持使用“辽宁”“沈阳”,这样一来,当时留下来的很多史料、文章、文艺作品中,出现了很多的“辽宁”“沈阳”字样,这也导致后来很多人对这一段不清晰。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后,“辽宁”“沈阳”作为省名、市名终于稳定下来。

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关彤

本文来自【沈阳日报-沈阳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ID:jrtt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免费获取留学方案
请选择国家
英国
美国
澳洲
加拿大
韩国
日本
新西兰
意大利
请选择
高中
本科
硕士
MBA
博士
其他
请选择省
广东省
浙江省
江苏省
北京市
上海市
重庆市
四川省
山东省
安徽省
河北省
湖北省
河南省
湖南省
陕西省
福建省
山西省
江西省
云南省
天津市
海南省
吉林省
辽宁省
黑龙江省
贵州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港澳台地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