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登泰山记

新闻资讯2024-08-09 18:30留学世界

前言:姚鼐参加纂修的《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七年告成,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后,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公元1774年冬,姚鼐游泰山后写了《登泰山记》,这是他最著名的一篇文章,也是中国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游记佳作。经作者精心剪裁,全文不足五百字,却包含了很大容量,交代了自己离京来到泰安的路程,叙说了登山经过,描写了泰山夕照和日出佳景,综述了名胜古迹。文章再现了隆冬时节泰山的壮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于此行的无比热爱和眷恋,这就是最正确和最恰当的作文缘由,作文章当如此也!只有在这种情怀之下,才能写出让他人也为之赞赏和肯定的文章。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登泰山记

登泰山记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1)泰山: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为五岳之一,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称。位于山东省中部,隶属于泰安市,绵亘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总面积2.42万公顷,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7米。泰山承载着丰厚的地理历史文化内涵,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依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山体上既有寺庙、宫、观等古建筑群29处,古遗址128处,有大小碑碣、摩崖石刻2000余处。

(2)之:…的…,相当于名词属格,表示前后两个名词之间的从属关系。

(3)阳:山南水北,山南为阳,水北为阳。

(4)泰山之阳:即,泰山的南边。看上去这是一个名词词组,但是,如果你把它理解为名词词组,那么,你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根本不明白,或者根本就谈不上理解。这其实是一个副词词组,表示地点的名词词组直接用作副词词组,做句子的地点状语,和英语中的情形是相同的,“泰山之阳”真正的意思是“在泰山之阳”,也就是在泰山南边,是一个表示地点的介词词组,atthesouthsideofMountainTai。

(5)汶水:大汶河,古称汶水。发源于山东旋崮山北麓沂源县境内,汇泰山山脉、蒙山支脉诸水,自东向西流经济南、新泰、泰安、肥城、宁阳、汶上、东平等县、市,汇注东平湖,出陈山口后入黄河。干流河道长239公里,流域面积9098平方公里。这条河的上游、中游和下游的名称各不相同。

(6)西:向西、朝西,副词,westwards。

(7)流:流淌,动词,flow。

(8)汶水西流:WenRiverflowswestwards.

中国唯一的一条自东向西流动的大河

(9)其:它的,形容词性代词,its,此处指的是泰山的。

(10)阴:山北水南,山北为阴,水南为阴。

(11)其阴:它的北面,即,泰山的北面。此处依然是副词性表达方式,在其阴,在泰山的北面。

(12)济水:济水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上的太乙池。源水以地下河向东潜流七十余里,到济渎和龙潭地面涌出,形成珠(济渎)、龙(龙潭)两条河流向东,不出济源市境就交汇成一条河,叫沇水,至温县西北始名济水。后第二次潜流地下,穿越黄河而不浑,在荥阳再次神奇浮出地面,济水流经原阳时,南济三次伏行至山东定陶,与北济会合形成巨野泽,济水三隐三现,百折入海,神秘莫测。现在山东省境内的黄河就是济水的故道(如上面的地图所示),济南市的名称由来就是因为位于济水的南岸,而济南市下属的济阳县的名称由来就是因为位于济水的北岸,水北为阳,是为济阳。

(13)东:依然是副词,向东、朝东,eastwards。

译文:在泰山的南边,大汶河向西流淌;在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

英译:AtthesouthsideofMountainTai,WenRiverflowswestwards;atitsnorthside,JiRiverflowseastwards.(汉语中的副词修饰动词的时候,通常位于动词的前面,比如这里的西流、东流,但是,在英语中,副词修饰动词的时候,其词位取决于动词的类别,比如,副词修饰不及物动词的时候,需要位于不及物动词的后面,比如这里的flowwestwards和floweastwards)

2、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1)谷:山谷、谷地,名词,valley。

(2)阳谷:泰山南边的山谷,注意这里的山谷是复数,不止一个山谷,而是很多山谷,valleys,这既是通过常识推理出来的,也是由后面的“皆”决定的。

(3)皆:全、都,副词,all。

(4)入:流入、汇入,动词,flowinto。

(5)阳谷皆入汶:此处的山谷之后有省略现象,省略的是汇入汶水中的“河流”,也就是,阳谷中的河流都汇入汶水。

译文:泰山南边的山谷中的河流都汇入汶河,泰山北边的山谷中的河流都汇入济水。

英译:TheriversinthevalleysatthesouthsideofMountainTaiallflowintoWenRiver,whiletheriversatthenorthsideintoJiRiver.(后面这个句子是省略,如果不省略则是theriversinthevalleysatthenorthsideofMountainTaiallflowintoJiRiver)

3、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1)当:担任、充当,动词,serveas。

(2)其:它们,指的是阳谷和阴谷,相当于them,复数代词。

(3)分:区分、辨别,动词,distinguish。

(4)者:…者,…的事物或人,此处的者理解为“标志”比较合适。此外,…者,这种结构还是一种词性转换方式,可以把前面的动词、形容词、动宾结构或者句子转换为名词性结构,担任整个句子的主语,比如,此处的者就把前面的“当其南北分”这一动宾结构转换为了名词性结构,做整个句子的主语。

(5)当其南北分者:充当它们南北区分的标志。

(6)古:古代的,形容词,ancient。

(7)古长城:此处的长城指的是齐长城,位于济南和泰安之间。

(8)…者,…也:这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主系表句型范式,传统语法称其为判断句,其实就是主系表句型,…是…。

译文:充当它们南北区分标志的是古代的齐长城。

英译:WhatservesasthemarktodistinguishthemistheancientQiGreatWall.

4、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1)日观峰:位于玉皇顶东南,古称介丘岩,因观日出而闻名。观日长廊全长30米,亭廊衔接,似仙阁矗立,鲜艳夺目。峰北有巨石长长横出,斜刺青天,俗称探海石,又名观海石,石长6.5米,北西8度,与地面夹角30度,登临其上可尽赏旭日东升场面,此石今已成为泰山的重要标志。日观峰可以翻译为Sun-viewingPeak。

(2)在:位于,介词。

(3)长城:长城的,此处是名词用作形容词,用来修饰后面的名词,和英语中是相同的情形。

(4)南:南边的、南面的,形容词。

(5)在长城南十五里:在长城的南边的十五里。

译文:最高的日观峰,位于齐长城的南边的十五里之处。

英译:ThehighestSun-viewingPeakislocatedfifteenlisouthofQiGreatWall.

现存齐长城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1)余:我,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I。

(2)以:在、于,介词,相当于in。

(3)乾隆: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的年号。从1736年2月12日至1796年2月8日前后共历时六十年。

(4)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InDecemberofthe39thYearofQianlong.

(5)自:从,介词,from。

(6)京师:京城,指的是北京,theCapitalofBeijing。

(7)乘:冒着、顶着,动词。

(8)乘风雪:inheavywindandsnow,像这里的动词“冒”,在英语中是没有对应的动词的,只能翻译为英语中惯用的介词in;这里姚鼐虽然没说大风大雪,但是,冬天的北风不太可能小,否则也不会说“乘”了,而汉语中的大风大雪,在英语中并不是“大”,而是有分量感的“重”,heavy。

(9)历:经过,动词,pass。

(10)齐河、长清:现在的齐河县和长清县。

(11)穿:通过、穿过,动词,pass。

(12)谷:山谷、谷地,名词,valley。

(13)越:经过、越过,动词,pass,或crossover。汉语中的历、穿、越,在英语中对应的都只是pass这同一个动词,这也是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区别之一,同样都是经过,但是,经过的地形不同,汉语使用的动词就不同,但是,英语中没有这种区别。

(14)之:…的…,相当于名词属格,表示前后两个名词之间的从属关系。

(15)限:界限、分界线,名词,boundary或limit。

(16)越长城之限:crossedovertheboundaryofQiGreatWall。

(17)至:来,不及物动词,相当于arrive。

(18)于:到,介词,相当于at。

(19)至于泰安:arriveatTai’an。

译文:我在乾隆39年的12月,从京师冒着风雪,经过齐河和长清,穿过泰山西北侧的谷地,越过长城的界限,来到了泰安。

英译:IntheDecemberofthe39thYearofQianlong,departingfromtheCapitalofBeijinginheavywindandsnow,IpassedthecountiesofQiheandChangqing,aswellasthevalleytothenorthwestofMountainTai,crossedovertheboundaryofQiGreatWallandarrivedatTai’an.

2、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1)是:这、此,限定词,相当于this。

(2)是月丁未:这个月是丁未月。这是一个省略了系动词“是(be)”的主系表句型,“是月”和“丁未”之间是主系表的关系,也就是“是”的关系。

(3)与:和、同,介词,with。

(4)府:中国唐代至清代的行政区域名,等级在县和省之间,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泰安府相当于现在的泰安市。

(5)知府:古代官名。

宋代委派朝臣为升府之处长官,称“知(主持)某府事”,简称“知府”。元朝废府设路,只在散府设有“知府”的官职,为“知某府事”简称。明代始以“知府”为正式名称,官制正四品,管辖州县,为府一级行政长官。清沿明制,官制从四品。辛亥革命后,撤销府一级行政区,知府遂废。知府掌一府之政令,总领各属县,凡宣布国家政令、治理百姓,审决讼案,稽察奸宄,考核属吏,征收赋税等一切政务皆为其职责。可通过荐举、外放、论俸截取或推升等方式选任;可升迁为道员、盐运使等。

清代规定,各省首府的知府,原则上要由正途出身,也就是科举出身。违例保送属于非正途,如所保者犯有贪酷劣迹,一经发觉,即将原保上司,降三级调用(私罪),其所以如此,乃因首府知府为一省头面人物,既要接受督抚之直接督派,又要应接四面八方的人事,故人选要求较严。

大清朝知府的官府装

(6)朱孝纯子颍:朱孝纯,字子颖,时任泰安府的知府,东海人(今山东郯城)。乾隆二十七年(1762)举人,任四川叙永县令,官至两淮盐运使。诗画得家法,工山水,官泰安时作泰山全图,蟠郁苍浑,其孤松怪石,尤有逸气,花木巨帧,亦可与钱瓠尊颉颃,卒年67岁。

(7)由:自、从,介词。

(8)麓:山脚、山底,名词,mountainfoot。

(9)登:登山、攀登,动词,climb。

译文:这个月是丁未月,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泰山南边的山脚下开始攀登泰山。

英译:ThismonthisDingweimonth,andIbegantoclimbMountainTaifromitssouthmountainfootwithMagistrateZhuXiaochun.

3、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1)四十五里:指的是从泰山脚下到山顶总共四十五里。

(2)道:道路,此处指的是山道,名词。

(3)砌:堆砌、放置,动词。

(4)为:作为、成为,动词。

(5)磴:石级、石头台阶,名词。

(6)其:它的,its,这里的“其”代指的是“道”。

(7)级:石阶,名词。

(8)有:系动词,是。

(9)余:剩余的、多余的,形容词。

译文:从山脚至山顶有四十五里路,一路上的山路都堆砌石板作为台阶,整条路上的石阶有七千多级。

英译:It’s45lifromthemountainfoottoitspeak,andtheroadlongthewayhasallbeenlaidwithslatesservingasstairsandtherearemorethan7000steps.

4、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1)谷:两山之间的水流,名词。这里的“谷”不是山谷的意思,而是指的山谷中间的水流。

(2)中谷:中间的水流。

(3)绕:围绕、环绕,动词,circle。

(4)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北魏时期官员、地理学家,青州刺史郦范的儿子。著有《水经注》四十卷,这是6世纪前中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地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5)所谓:所说的、所讲过的。

(6)环水:即,中溪,俗称梳洗河,从泰山流出,傍泰安城东面而向南流出。

(7)也:依然是主系表句型的句尾标志,是…啊。

译文: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有溪流,中间山谷的溪水流出,环绕至泰安城下,也就是郦道元所说的“环水”。

英译:TherearethreecreeksatthesouthfrontofMountainTai,andthemiddleoneflowstoandaroundtheCityofTai’an,whichiswhatLiDaoyuancalledRiverHuan.

5、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1)余:我们,we,第一人称复数代词,因为不是姚鼐一人登山,而是泰安知府等一大群人陪着他登山。

(2)始:刚开始、起初,副词。

(3)循:顺着、沿着,动词,walkalong。

(4)以:助动词,表示目的,为了做某事。

(5)入:进入、入山,动词,enter。

(6)少:稍稍、稍微,副词,slightly。

(7)半:过半,动词。

(8)道少半:道路稍稍过半,路途稍微过半。之前这里被解读为“路途不到一半”,这种理解方式肯定是错误的,要是如此理解,这里的“少”是动词,意思是:缺少、短缺,而后面的“半”就是名词,意思是:一半。那么,道少半的意思就是:道路缺少一半,道路不到一半,这就是病句了。作为读者,你可以看着文本随便理解,但是,作为写文章的人来讲,语句可都不是随便写出来的,必须要符合文法才行,句子都要讲得通才行,像姚鼐这种文人,不可能写出这种病句来的。

(9)越:经过、越过、翻越,动词。

(10)中岭:中间的山岭,因为路途刚好过半,所以,此时翻越的山岭称之为中岭,并不是某一地点的名称。

(11)复:又、再,副词。

(12)遂:最终、终于,副词,finally。

(13)至:到达、来到,动词,reach。

(14)其:它的,its,指的是泰山的,形容词性代词。

(15)巅:山顶,名词,peak。

译文:我们刚开始的时候,沿着中间的溪流来进山,路程稍微过半之后,翻越中间的山岭,再沿着西边的溪流登山,最终达到它的山顶。

英译:Atthebeginning,weenteredthemountainalongthemiddlecreek.Afterpassinghalfoftheroute,weclimbedoverthemiddleridge,thenalongthewestcreek,andfinallyreachedthepeakofthemountain.

6、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1)古时:在古代、在古时候,时间副词。

(2)东谷:东边的溪水,这里的“谷”依然不是指山谷,而是指山谷中的溪水。

(3)天门:即,南天门,又名三天门,创建于元至元元年(1264年),位于十八盘尽头,是登山盘道顶端,座落在飞龙岩和翔凤岭之间的山口上。由下仰视,犹如天上宫阙,是登泰山顶的门户。

译文:古时候登山,沿着东边的溪流入山,道路上有南天门。

英译:Inancienttimes,peopleenteredthemountainalongtheeastcreekwherethereistheSouthHeavenlyGatealongtheway.

7、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1)古:在古代、在古时候,时间副词。

(2)谓:称呼、叫做,称为,动词。

(3)之:代词,名词性,代指东谷。

(4)天门溪水:经过南天门的溪流。

(5)至:到、前去,动词。

(6)所不至:“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此处的意思是:…的地方,不到的地方。

余所不至:我所不会前去的地方。

(7)…者,…也:依然是主系表句型,

译文:东边的溪流,古时候称之为经过南天门的溪流,是我们这次所不会经过的地方。

英译:TheEastCreek,whichwascalledtheCreekPassingSouthHeavenlyGate,wastheplacewherewewouldnotreachthistime.

8、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1)今:今天、在今天,时间副词,today。

(2)所:“所+动词+宾语”,把动词或者动宾结构转换为名词结构的词性转换方式,…的地方。

(3)经:经过,动词。

(4)及:以及,并列连词,相当于and。

(5)所经中岭及山巅:所经过的中岭以及山巅这些地方。

(6)崖:山崖,名词。

(7)限:门槛,名词。

(8)崖限:像山崖一样高大的门槛。之前包括教科书上,都把它解释为“像门槛一样的山崖”,刚好搞反了,把修饰成分和修饰对象颠倒过来了。

(9)当:阻挡、挡路,动词,block。

(10)者:…者,…的东西,把前面的句子转换为名词性结构的虚词。

(11)崖限当道者:像山崖一样高大的门槛挡着道路的东西。

(12)世:世人、人们,名词,people。

(13)之:它们,them,指的就是前面所讲的“崖限当道者”。

(14)云:句末语气词,表示一种不确定的语气。

译文:今天,所经过的中岭和山巅这些地方,像山崖一样高大的门槛挡着道路的东西,世人都称之为天门。

英译:Today,inplaceslikemiddleridgeandthepeakthatwehadpassed,thedoorsillashighascliffthatblockedourwaswhatwascalledbypeopleastheHeavenlyGate.

9、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1)迷:迷路的、看不清路的,形容词,misty。

(2)雾:雾气、云雾,名词,fog。

(3)滑:滑溜的、光滑的,形容词,slippery。

(4)磴(dèng):石头台阶,名词,step或stair。

(5)几:几乎、将近、差一点,副词,almost。

(6)不:否定副词,not。

(7)可:可以,助动词,可以做某事,相当于can。

(8)登:踩、踏,动词,step。

译文:道路中遇到了让人看不清路的大雾,路面结冰极其光滑,石阶几乎无法踩踏。

英译:Wemetwiththickfogalongtheway,andthefrozensurfacesofthestepswereveryslippery,anditwasalmostimpossibletosteponthem.

10、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1)及:等到,动词。

(2)既:已经,助动词,表示完成,相当于have。

(3)上:登上、爬上,动词,此处指的是登上泰山山顶。

(4)苍:深青色的、深绿色的,形容词,darkcyan。

(5)负:覆盖,动词。这一语义是由其“背负”引申出来的,苍山背负着积雪,其实就是覆盖着积雪的意思,cover。

(6)明:明亮的,形容词,bright。

(7)烛:烛光、火炬之光,名词。注意这里的“烛”不是蜡烛的意思,也不是蜡烛之光的意思,torch。

(8)天南:天空的南边,这里也是地点名词用作副词,做句子的地点状语,意思是:在天南,在天空的南边。

译文:等到已经登上泰山的山顶,仓绿的大山覆盖着皑皑白雪,西下的太阳犹如明亮的烛光,悬于西南天际。

英译:WhenIhadreachedthetopoftheMountain,Ifoundthatthedarkcyanmountainwascoveredbythicksnow,andthatthesettingsunwaslikeabrighttorch,shinninginthesouthofthesky.

11、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1)望:远望、往远处看,动词。

(2)晚日:傍晚的太阳,即,夕阳,settingsun。

(3)照:照耀、照射,动词,shine。

(4)城:城墙,名词。

(5)郭:在城墙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内城叫城,外城叫郭。

(6)城郭:名词近义词连用。

(7)汶水:大汶河。

(8)徂徕:徂徕山。

(9)如:如同、好像,动词。

(10)画:图画、画图,名词。

(11)而:并列连词,表示对比,相当于while。

(12)半山:在半山腰,hillside。

(13)居:停留,本是动词,此处用作形容词,停留着的。

(14)若:如同、仿佛,动词。

(15)带:大带、束衣的腰带,名词。

(16)然:…的样子,位于词尾的后缀词,前面可以使用名词或形容词。

译文:远望夕阳映照着内外两层城墙,远处的大汶河和徂徕山如同画卷一般美丽,而在半山腰停留着的云雾犹如大带的形状。

英译:Looingfarintothedistance,Isawthesettingsunshinningontheinnerandoutercitywalls,theWenRiverandCulaiMountainwereasbeautifulaslandscapepaintings,whilethestationaryfogatthehillsidewasintheshapeofsilkribbon.

作者简介

姚鼐(nài):字姬传,一字梦谷(1731~1815),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他是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

姚鼐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中江南乡试,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中进士,授庶吉士,三年后散馆改主事,曾任山东、湖南副主考,会试同考官。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秋,年才四十,借病辞官南归。归里后,以授徒为生,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培养了一大批学人弟子。嘉庆二十年(1815年),逝世于钟山书院,享年83岁。

姚鼐治学以经学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他文宗方苞,师承刘大櫆,主张“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在方苞重义理、刘大櫆长于辞章的基础上,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发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论。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著有《惜抱轩诗文集》,编有《古文辞类纂》等。

蓦然回首,不知不觉之中,世上好像已无读不懂的诗书典籍,亦无参透不了的文章,而且,这种能力是通过语法这种理论性的知识来获得和实现的,理论性知识的特点是可以快速且大规模地适用于人群之中,让普罗大众皆可受益,从而可以开启无尽智慧,由此想起了《摩诃般诺波罗密多心经》结尾处的咒语。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所以念动《到达智慧彼岸咒语》,也就是念动如下咒语: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得渡得渡,得渡彼岸吧,一起得渡彼岸吧,成就顿悟真理的智慧境界吧。

欢迎转发、评论、点赞、关注。

文章分享结束,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和登泰山记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