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翻译,古代诗文名篇赏析

新闻资讯2024-08-09 18:54留学世界

注:姚鼐(nai)(1732年一1815年),清代散文家,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安庆府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与方苞、刘大槐并称为"桐城派三祖"。

姚鼐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中江南乡试,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中进士,授庶吉士,三年后散馆改主事,曾任山东、湖南副主考,会试同考官。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秋,借病辞官。归里后,以授徒为生,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培养了一大批学人弟子。嘉庆二十年(1815年),逝世于钟山书院,享年83岁。

登泰山记翻译,古代诗文名篇赏析

姚鼐治学以经学为主,兼及子史、诗文。

<原文>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下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汶水、祖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照城郭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愕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5无树,而雪与人膝齐。桐城姚鼐记。

<翻译>

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处的日观峰,在古长城南面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纯字子颍的从南面的山脚上山。四十五里长的路上,都是石头砌的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段,越过中岭,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古时候登泰山,是沿看乐面的山谷进去◇路上有个大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我没有到过那里。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山崖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人们都叫它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祖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岱祠,还有碧霞元君祠;皇帝的行宫在碧霞元君祠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桐城姚鼐记述。

〔简析〕

泰山居五岳之尊,是我国古代帝王举行"封禅"祭天地大典的名山,古称岱宗。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登临揽胜,为之讴歌吟咏,把它作为我国人民崇高品格的象征,留下了丰富的诗文。姚鼐这篇《登泰山记》,全文只四百多字,却生动地写出了深冬冰雪中泰山景物的特点,形象地描绘出泰山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景色,作者热爱壮美的祖国山河的感情也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全文分五段。

第一段,简括地总写泰山的山水形势。先介绍了汶水、济水东西夹流,古长城界分南北,然后点出泰山"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这就不仅交代清了泰山的位置和地理形势,而且为下文写越长城、望汶水、登日观峰设下伏笔。就全文看,这一段勾勒出泰山轮廓,引起下文,正是不可缺少的有机部分。

第二段,写登山的经过和在山顶晚眺所见的景物。这一段先介绍出游的时间和旅程,再交代登山的日期、旅伴、行程和路线,然后补叙此行未经的东谷,最后照应时令特点写出山巅所见壮美景物。

本段前半的介绍、交代,准确、细致,用"乘、历、穿、越、登、循、至"等一系列动词,写出此行旅途的遥远和登山的艰险,历艰旅游,显示作者的游兴。后半叙东谷等内容,照应上文,要言不繁地使读者了解到泰山南面"三谷"的情况,行文缜密自如,使人感到作者在并非重笔处,也有天衣无缝之妙。最后写山巅景物,突出了险、滑的特点,作者却不言"艰险",扑入读者眼帘的只有壮美景物;"负雪"拟人化地写活了苍山,"明烛"名词动用表现了雪光映照南天的奇趣,"如画"的比喻勾勒出壮丽的远景,"若带然"的比喻又状摹出烟云缭绕的山腰近景。这些描绘,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眼前山水的喜爱豪情。

第三段,写日观亭观日出,是全文的重点。这一段开头只简约地交代了一下时间、地点,省去多余的叙述,紧承上段的写景,着力描绘了日观峰所见泰山奇景,十分生动地写出日出前后的云彩变化和日观峰东西两边的景物。

这一段先以"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两句,渲染出日观峰的背景作为烘托;又以"稍见云中白若愕蒲数十立者,山也"一句,写出云雾中的远山,勾画泰山晨曦景色;接下去写日出时气象万千的壮观景象:先写天际云霞的变化:"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真个瞬息万变;再写"日上,正赤如丹"。那日色,夺人眼目;又写"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将日出时下面海水荡漾瑰丽奇伟的景色表现得极为生动。这里的风、雪、云、雾、彩霞、日色、水光等等景物,互相映衬,烘托,交织成一幅绚丽、恢宏、雄伟、壮观的图画,朝气蓬勃,令人鼓舞、振奋。"回视日观以西峰"一句所描绘的景色,既与东面正面景色对照,相映成趣,"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更衬出景物的雄壮美丽。这样比比衬衬地写来,泰山日出的景象越发瑰丽动人了。艺术手法之高妙,确是不同寻常,难怪至今还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被人叹为观止。

第四段,记叙了"亭西"的名胜古迹和"道中石刻"。泰山名胜古迹丰富,自然是行文不可或缺之笔,为了突出主干,避开繁冗,这些景物只是略加点染。虚实详略各得其所。

第五段,综述冬季雪后泰山景物的自然风貌,最后落款收束全篇。这一段呼应开头,拢住全文,自然结尾。

本文的章法颇具特色。它以时间为顺序,以游踪为线索,依次地记叙了作者旅游的历程和描绘了所见到的景色。在记叙旅游的历程时,剪裁得很得体。如作者从京师到泰安,文章并没有一句提到旅途中的食宿情况;作者与友人观赏泰山晚照后,也没有一句提到他们在泰山过夜的情况。再有,文章为了如实地表现作者急于登山、一览泰山峰顶无限风光的心情,因此,登山时的沿路所见,文章只一带而过;而待观罢日出,下山有暇顾及时再对沿路景物加以补写,这也是章法的妙处。在描绘泰山景色时,做到了重点突出。泰山晚照和日出是泰山景色中最富有特征、最为动人魂魄的奇景,所以作者精选了这两个有代表性的场面。两个场面前者为辅,后者为主,互相衬托,相映相照。尤其是写观日出一节,作者运用比衬烘托的艺术手法,状写了云色、山色、日色和水色,并以云色、山色和水色来突现日色。这同样是文章的精妙之处。

这篇游记表现出作者浓厚的游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浓厚的游兴常常是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反映,它是积极的,健康的。优秀的山水游记都能艺术地再现自然风光之美,用自然界所蕴藏的美和作者所流露出的感情,感染读者,使读者得到美的陶冶和享受。《登泰山记》虽然没有以作者的主观抒情为重点,但从字里行间仍然可以想见作者的游兴之豪。作者是不远千里从京都"乘风雪"去泰安的。登山的路程四十五里,作者奋步凭高;山路"迷雾冰滑",作者在所不顾;"几不可登"的七千多石阶,作者拾级而上;"大风扬积雪击面",作者豪兴不减。这种不辞辛劳地寻幽选胜、欣赏自然景色的高雅情趣、开阔胸襟,怎能不唤起我们热爱祖国壮美山川的感情呢?

〔注释〕

〔1〕《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泰山:五岳的东岳,又名岱岳,岱宗,在山东泰安县北。

〔2〕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今安徽省桐城县)人,他是刘大的弟子,桐城派的主要人物之一。著有《惜抱轩诗文集》,槐并编选了《古文辞类纂》(意思是,古文辞分类编辑。"古文辞"就是古文),是古文选本中很重要的一部。

〔3〕阳:南面。

〔4〕汶(wen)水:即大汶河。发源于山东省莱芜县东北原山,本来流入济水,永乐间筑坝改流,后来导为运河。〔5〕其阴:指泰山的北面。

〔6〕济(ji)水: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县西王屋山,东流到山东省入海。下游已经为黄河所占。

〔7〕阳谷:山南面谷中的流水。谷:两山间流水的水道,现在通称山涧。

〔8〕阴谷:山北面谷中的流水。

〔9〕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长城。古长城:指战国时齐国所筑长城遗址。这座长城是古时齐鲁两国的分界,不是"万里长城"。

〔10〕日观峰:峰名,在山顶东岩,是泰山观日出处。

〔11〕以乾隆三十九年:在乾隆三十九年,即1774年。乾隆:清高宗的年号。

〔12〕乘风雪:冒着风雪。乘:趁,冒。

〔13〕齐河、长清:皆县名,齐河即今山东省齐河县,长清即今山东省长清县。

〔14〕越长城之限:越过长城城墙。限:界限,指城墙。

〔15〕泰安:泰安府。府治在今山东省泰安市。

〔16〕是月丁未:这月(农历十二月)的二十八日。丁未:古代用干支记日子,指二十八日。

〔17〕知府朱孝纯子颖: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号海愚,历城人。他工诗能画,著有《宝扇楼诗集》。

〔18〕磴(deng):石级。

[19〕有:通"又"。

〔20〕郦道元所谓环水也:指郦道元《水经·汶水注》有:"又合环水,水出泰山南溪。"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范阳(在今河北省涿县)人。著有《水经注》。

〔21〕循以入:沿着(中谷)进山。循:沿。

〔22〕道少半:走了一小半路。

〔23〕中岭:又名中溪山,中溪发源于此。

〔24〕崖限:山崖对峙,有如门户。限:门槛。

〔25)几不可登:几乎无法攀登。几:几乎。

〔26]苍山负雪,明烛天南:青山上积满白雪,雪光明亮,照耀南天。负:拟人用法。烛:作动词,照耀。

〔27〕城郭:就是城。郭:外城。

〔28〕祖(cu)徕(lai):山名,在泰安城东南四十里。

〔29〕居雾:停留的雾。居:停留。

〔30〕若……然:象……的样子。

〔31〕戊申晦:指(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32〕五鼓:五更。

〔33〕日观亭:亭名,在日观峰上。

〔34〕漫:弥漫,布满。

〔35〕稍见云中白若愕蒲数十立者,山也:依稀可以望见云雾中数十个白如楞蒲般站立的,那是山峰。楞(chu)蒲(pu):古时的一种赌博,这里指博具,似骰子。

〔36〕极天云一线异色:天边有一线不同颜色的云。极天:天边。

〔37〕须臾(yu);一会儿。

〔38〕上:升起。

〔39〕丹:朱砂。

〔40〕下有红光动摇承之:下面有一派红光,跳动地托着太阳。红光:朝日映照海水,反射出的光。承:托,捧。

〔41〕或曰:有的人说。

〔42〕或得日或否:有的(山峰)得到阳光照射,有的得不到。

〔43〕绛皓驳色:红白两色相杂。绛(jiang):深红色,指被日光照射的山色。皓(hao):白色。指未被照到的白雪山头。驳:杂。

〔44〕若偻:象弯腰曲背的样子。指"日观以西峰"都比日观峰低。偻(lu):驼背。

〔45〕岱祠:封建时代祭祀泰山之神东岳大帝的庙宇。

〔46〕碧霞元君:相传为东岳大帝的女儿。

〔47〕皇帝行宫:古时京城以外供皇帝出行时居住的宫室。这里指乾隆去祭祀泰山时住过的宫室。

〔48〕显庆:唐高宗(李治)的年号。〔49〕漫失:磨灭缺失。

〔50〕圆(yuan):同"圆"。

〔51〕罅(xia):缝隙。

〔52〕瀑水:即"瀑布"。〔53〕至日观数里内:从日观峰下面到日观峰的几里之内。

关于登泰山记翻译,古代诗文名篇赏析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