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察言观色,从细节入手
俗话说“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难知心”,人们往往难以准确把握别人,甚至会产生误解,受人利用和陷害。你可能因此失去过很多机会,得罪过很多人,错交过很多朋友,办砸过很多事。因此,学会看透人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事情。
认识一个人首先是从表象开始的。善于察言观色,关注生活中不被人注重的细节,是识人的基础。
一般而言,一个心质诚实仁慈的人,必定会展现出温柔随和的貌色;一个心质忠勇刚直的人,必定会展示出严肃庄重的貌色;一个心质坦荡而睿智的人,必定会展示出明智清晰的貌色。
明建文二年(1400年)策试中试举人有个叫王良的对策最佳,但以其貌不扬(心质坦荡而睿智),被压为第二,原本第二的胡靖推为第一。后来惠帝亡国,倒是王良以死殉国,而胡靖却投靠了永乐皇帝,做了高官。明英宗对朝臣的相貌也特别看重,天顺时,大同巡抚韩雍升为兵部侍郎,英宗发诏让大学士李贤举荐一个与韩雍人品相同的人继任。李贤举荐了山东按察使王越。王越人长得身材高大,步履轻捷,又喜着宽身短袖的服饰,英宗见后很是满意,说“王越是爽利武职打扮。”后来王在边陲果然颇有战功。
但是,以貌识人,这只是识人的基础。要更多地了解一个人,还得从生活细节中识察其本质。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有识人之术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如何识人。那就是: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而观其识,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言,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战国末期的韩非子著有《韩非子》一书,其中有一部分专门谈到有关君王之事(即七术)。七术中有五术是有关识人心的技巧:
其一,必须以事实对照言语
只听臣下的报告,而不用事实来证明,很难明白真相。叔孙是鲁国宰相他有一位侍从名叫竖牛的,十分厌恶叔孙的儿子,时时刻刻希望除去这个眼中钉。有一天,坚牛在叔孙的面前说他儿子的坏话,叔孙误信他的奸计,于是杀死了自己的儿子,甚至惹来杀身之祸。这就是听信人言而不加证实所得到的恶果。
其二,以特殊事件探知究竟
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有一位宰相名叫田婴,虽然处于乱世,但他治国有方,使得齐国威名远扬。对于个人处世之道,他也懂得极多,这使得出身王族的他,没有被卷进王位争夺的漩涡,反而能够经历三代王室,任宰相职位达10余年之久。告老之后,封于薛国之地,安享余年。
他任宰相时,有一件事情,足见其探测人心的手腕。
齐王后去世时,后宫有10位齐王宪爱的嫔妃,其中必有一位会继任王后,但究竟是哪一位,齐王并不做明确的表示。
身为宰相的田婴于是开始动脑筋。他认为:如果能确定哪一位是王上最宠爱的妃子,然后加以推荐,定能博得王上的欢心,并且对他倍加信赖;同时,新后也会对他另眼相看。可是,万一弄错的话,事情反而糟糕,所以必须想个办法,试探一下王上的心意。
于是田婴命工人赶紧打造10副耳环,而其中一副要做得特别精巧美丽。
田婴把这10副耳环献给齐王,齐王于是分别赏赐给10位宠妃。次日,田婴再拜谒王上时,发现王上的爱妃之中,有一位戴着那副特别美丽的耳环。据此,田婴推荐该妃当王后。
毫无疑问,不久之后新继任的王后,确实就是当日田婴所断定而推荐的那位妃子。
当然,人际交往是互动的,在你试探别人的时候,不要忘记你也有被对方试探的可能,这是在做人心透视时极可能发生的现象。特别是利用试探法来透视人心的时候,千万不可忘记,被你试探的对象也有眼睛,疏忽了这一点,事态就可能发展得极为严重。
其三,以微不足道的小事试探对方
对明明知道的事假做不知,也可以达到试探对方的目的。
战国时期的韩昭侯有一天在剪指甲的时候,故意将一片剪下的指甲屑放在手中,然后命令近侍:“我把刚才剪下的指甲屑弄丢了,心里毛毛的,很不舒服,快点帮我找出来。”
众人手忙脚乱地找了一阵之后,谁也没找到。这时,有一位近侍偷偷剪下自己的指甲呈上,禀报说找到了。昭侯由此发现他是一个会说谎的人。
又有一次,昭侯命令属下四处巡视,察看是否有事发生,结果属下回报说没有动静,经昭侯再三追问,才告知南门之外,有牛进入旱田偷吃了谷苗一事。
昭侯听完之后,命令报告的人不准泄漏这个消息,然后派遣其他的人出外巡视,并且告诉他们:
“近来发现有违反禁令,让牛马牲高践踏旱田的行为,你们速去探知,快来回报。”
不久之后,所有的调查报告都呈了上来,但其中并没有一件是关于南门外事件的报告,昭侯于是大发雷霆,命令属下重新严加调查,终于查出了南门外发生的事件。
从此,部下都畏惧昭侯料事如神的能力,再也不敢马虎从事了。
其四,故布疑阵试探人心
燕相子之一次在私宅中和家臣不着边际地说了一句;
“刚才由门口出去的是不是一匹白马?
没有啊!我们没看见马。”大家感到很惊讶,异口同声地这样回答。可是,其中有一个人,走出门外张望了一下,回来报告:
“确实有一匹白马。
子之于是发现了这个家臣是个喜欢信口胡说的人。
其五,相互对比,以发掘不同人的才能
齐宜王喜欢听竽合奏,对于会吹竿的人,不加挑选一律任命为乐师,因此宫廷乐师多达数百人。
宜王死后,渭王继位。渭王和宜王的爱好不同,喜欢听独奏的乐曲,因此夹杂在乐师中充数的人,立刻逃之天天。
这就是著名的“滥竽充数”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能力的评断,要看个人单独的表现,这样才能观察出各人的实际才干。
以细节察人,从一个人眉眼的神态上,就可以看出他的容颜,从一个人讲话的声调上,就可以了解他的心思。宁戚敲牛角而悲歌,齐桓公听到了就举用他,鲍龙脆在石上而吟诵,孔子听到为他而下车,尧了解舜,桑阴都没有移动;文王举用太公,并不因为太公年纪大。
一个人言语忠诚,行为庄重,由于意志坚定而大公无私,做了好事不求回报,内心忠厚而明察,其貌不扬但性情安静稳妥,这是宅心仁厚的人,一个人遇有突发性变故而能卓有成效地处理,身处穷困之境而能奋发向上,全身立功能够如意,这是有智慧的人;一个人富贵显赫之后仍然恭敬勤俭而不失威严,对人彬彬有礼而不骄傲,这是有福德的人,有的人处在简陋贫寒的状况下而无所畏惧,处在安乐富贵的情况下而不奢侈,功劳卓著而不背叛,高兴或愤怒时都很有节制,这是有操守的人;有的人恭恭敬敬地工作,恩恩爱爱地孝敬父母,与人感情不睦但决不背叛,竭尽全力而不违逆,这是忠孝的人。
所以,贤圣相接触,不必相处久就很要好;贤能的人五相遇见,不必等待测验,就知道是人才。与正直的人相接触,不必一定要等分财分利,才知道他的廉洁;也不必一定要等到和他临危犯难,才知道他勇敢。只要举事有决断力,就知道他很勇敢,取舍之间有分寸,就知道他的廉洁。我们看见老虎的尾巴,就知道它比狐狸要大;看到象的牙,就知道它比牛要大。由此看来,从所见到的,就可推测所未见到的,看到一个人的小节,就可以知道大体了。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今日头条,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