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情中透视玄机
任何人,只要在社会上做过一段时间的事,便多多少少练就一些察言观色的本事,他们会根据你的喜怒哀乐调整和你相处的方式,并进而顺着你的喜怒哀乐来为自己谋取利益,这原无可厚非,人性本来就是要这样子的。可是“谋取利益”的另一面,有时却是对你的伤害,就算不是伤害,你也在不知不觉
中,意志受到了别人的掌控。
从面部表情上,读透人内心所蕴藏的玄机,是识人高手厚积而薄发的秘技,而最经典的莫过于三国时,诸葛亮和司马懿合唱的“空城计”了。
一部《三国演义》,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莫过于“空城计”:当诸葛亮带领一帮老弱残兵坐守阴平这座空城时,兵强马壮的司马懿父子,率领20万大军兵临城下。
在城墙之上,诸葛亮焚香朝天,面色平静,他旁若无人地洞开城门,自己端坐在城墙之上,手挥五弦,目送归鸿,飘飘然令人有出尘之想。
一场绝千古的双簧戏,由此拉开了帷幕,诸葛亮和司马懿,这对谋略上势均力敌的高手,一个在城墙之上,一个在城墙之下,用心机对峙着。诸葛亮知道司马懿一眼能看穿他虚张声势的空架势,但诸葛亮更知道,司马家族和曹氏家族有冲突,倘若司马懿拿下了诸葛亮,三国鼎立之势不再,司马家族目前羽翼未丰,最后难逃兔死狗烹的下场。
精于军事的司马懿当然知道帮刘邦打天下的韩信的下场。诸葛亮的存在,让司马懿有了和曹操周旋的机会,对付诸葛亮,曹操还必须倚重司马懿,诸葛亮一倒,曹操立刻没了后顾之忧,安内是必然之举,那一刻,哪里还有司马家族的容身之地。
所以,在表情平静的背后,俩人心中都在波澜起伏,就是因为诸葛亮一生谨慎,心知司马懿不会下手,才敢下这盘看似冒险之棋。当司马懿的儿子提醒说,诸葛亮在使诈,城中必无伏兵,心知肚明的司马懿,立即打断他的话,以诸葛亮一生唯谨慎的话,搪塞过去了。机智的司马懿从诸葛亮平静的表情上领悟到,这是诸葛亮用谋略和他合唱双簧戏,这出戏,非大智大慧的人,绝不可能唱得如此之好。
生活中,并非所有的人都像诸葛亮那样睿智,很多人的表情往往流露出人性的弱点。一听到别人的奉承就面有喜色的人,有心者便会以奉承来向他接近,向他要求,甚至向他进行“软性”的勒索;一听到不中听言语,或碰到不喜欢的人就发怒的人,有心者便会故意制造这样的言语,指使爱说真话的人来激怒你,让你在盛怒之下丧失理性,迷乱智慧,失去风度;一听到某类悲惨的事,或自己遭到什么委屈,就哀感满胸,甚至伤心落泪的人,有心者了解你内心的脆弱面,便会以种种手段来博取你的同情心,或是故意打击你的情感的脆弱处,以达到他的目的,一个易因某事就“乐不可支”的人,有心者便可能提供可“乐”之事,好迷惑他,以遂行其意图。
说起来,似乎世人没有一个可靠,而人生也充满痛苦,诚然,连喜怒哀乐都不能自由表达,这种人生没太大意思。不过,若因喜怒哀乐表达失当而招来无妄之祸,那人生不是更没意思?因此,人既没有必要做一个喜怒哀乐见不着痕迹的人,也要善于把喜怒哀乐放在口袋里,不随便表现这些情绪,以免为别人窥破弱点。
清末在淮军刚刚建立时,李鸿章带领三个人来拜见曾国藩,正好曾国藩饭后散步回来,李鸿章准备请他接见一下那三个人,曾国藩摆摆手,说不必再见了。李鸿章奇怪地询问是为什么,曾国藩说:“那个进门后一直没有抬起头来的人,性格谨慎、心地厚道、稳重,将来可做吏部官员,那个表面上恭恭敬敬,却四处张望,左顾右盼的人,是个阳奉阴违的小人,不能重用;那个始终怒目而视,精神抖擞的人,是个义士,可以重用,将来的功名不在你我之下。”曾国藩说的那个怒目而视、精神抖擞的人,即后来成为淮军名将的刘铭传。
这个例子足见曾国藩识人之术的高明。曾国藩识人,重视几句口诀: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器宇,事业看精神,志量看神采,风波看胎跟,如若看条理,全在言语中。把喜怒哀乐表情抽离出来,细加分析,你便可以理性冷静地看待它,思索它对你的意义,并进而训练自己对喜怒哀乐的控制,谨慎表露喜怒哀乐,做到该喜则喜,不该喜则绝不喜的地步。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今日头条,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