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
大爱门8号天境
大爱门巷位于泉州古城中山南路东侧,东起天后路,西至中山南路。宋末元初,这里是蒲寿庚府邸的大门,因此被称为大爱门。
大爱门巷位于城南重要的商业中心。在短短200米的小巷里,有两家由爱国商人创办的著名商行,一家是以布匹批发为主的利当,另一家是以石油为主的瑞宇。这两家商行的办公区和居住区一度占据了大爱门巷的近一半。
长城与寮仔街相连。在城南浓郁文化氛围的影响下,这里涌现出了许多文化名人。
李大航:老板通过海运送了两船食物来帮助灾民。
在中山南路大关口的入口处,左、中、右三座洋楼都与利当银行有关,左边这座雕刻精美的洋楼176号是利当银行的总部。174号楼(包括中间的通道)是利当银行股东李武宗的弟弟龙盛兴。右边的172号建筑,
它就是由李当银行的股东之一、总经理刘创办的振昌银行。
据刘的儿子刘介绍,利当是一家大型棉(纱)布批发企业,当年在全州20多家布业企业中名列前茅。区域涵盖中山南路、寮子街、大统门三条街巷。有商务楼宇、仓库、家庭区、花园、篮球等设施。
建筑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里当的前身是永胜邢星,位于新桥63号,20世纪30年代迁至此处,并更名为永胜邢星里当。利当银行立足泉州,业务覆盖省内外。
在厦门仁和路开设分号华宇、华安;买一栋洋楼,在上海海宁博路设立办公室。
李大兴是由泉州永春秀山人、爱国商人李武宗为首的八位股东创办的。他从小贩做起,发展成为永春首富,创办学校造福祥子。抗日战争期间,他和他的兄弟李投资从海外购买了两艘船的粮食来帮助福州人民。
被政府授予“以国为家”牌匾。1945年,当他从福州前往上海时,在吴淞口被日本地雷炸死。秀山李氏兄弟修建的复兴堂大宅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刘介绍,利当银行的发展不仅有李武宗的影响力和雄厚的资金,还得益于总经理刘领导的商业精英团队。刘程序最初受雇于新桥区刘树厚土特产批发公司,该公司也是城南一家著名的商行,经销蔗糖、桂圆干和笋干。
往返宁波、温州等地旅游。由于李武宗求贤若渴,他邀请刘程序担任李当总经理,并奖励他5%的股份入股。后来利当的生意越做越大,面料因品种齐全、颜色时尚而远销泉州各县。那一年,城南著名的南国建造了商场的布料。
也是从利当银行批发的。利当还独家代理英国著名品牌“蜂牌”羊毛,利润非常丰厚。后来,刘自己创办了“振昌银行”。新中国成立后,振昌银行迁至上海兴建华源染料化工厂。
李武宗(刘双源/供图)
李当银行总经理刘(右二)。(刘供图)
刘双源在他父母的李垱立交桥下拍了一张照片。
这是利当银行修建的古城内最大的老立交桥。它横跨中山南路176号至寮子街19号。据刘介绍,洋楼19号是利当银行家属区,家属区后面是位于大梅门的布仓和花园,一直延伸到现在的泉州市公安局鲤城分局。
与蔡瑞玉位于大爱门8号的豪宅一墙之隔。利当银行的花园被改成了篮球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党飞机经常骚扰泉州。由于备战的需要,篮球场被挖成了防空洞,以防止敌机轰炸和扫射。警报响起时,所有的邻居都进入防空洞躲避。
报警台设置在附近的西永大厦五楼。
过了天桥,在寮子街有一个大家属区。
从李大行立交桥向北望去,下面是老子街,左右两边的老房子隐约能看到旧时代的痕迹。
家属区后面是过去成立大银行的布仓。仓库后面有一条小巷叫土司巷,自古与义泉宫巷相连,南面有一个大关口。巷子北段略宽,中段较宽,尾段较窄,看起来像土虱。
第八名大爱门:泉州富豪出资创办养老院和学校。
8号大爱门是蔡的大厝。除了现存的双入口传统大厝和东保护厝之外,西侧还有一些建筑,与里当银行相邻。北侧的第三个入口是一座建于1927年的三层燕尾脊建筑。董胡厝在石头里挖砖,墙外是一条叫牛巷的小巷。
牛巷东侧曾是蔡家建造的房屋,免费供穷人居住,作为蔡家的安全屏障。
蔡的瑞昱公司不仅是泉州三大石油巨头之一(另外两家是杨民生石油和朱小江石油),而且是三大公司中的“昱”(另外两家是蔡鼎昌的振利行和陈乔木的万源银行)。
据济阳科财总泉州区联社常务副秘书长蔡静介绍,上世纪20年代初,泉州南新路(今中山南路)开通,城南商业较为繁荣。清光绪末年,泉州月亮湾蔡氏家族第十代蔡(字梁,又名蔡铎,
1859-1918)看到商机,他在水乡(今万寿路)创办了“瑞玉行”,做起了亚洲石油公司的石油代理商。他的生意越做越大,成了泉州的巨头。清朝末年,蔡铎将门户分开,在大爱门8号建了一座房子,占地4000多平方米。
建筑面积约3,600平方米,现已成为蔡家南门支系的祖宅。蔡的原本有三个入口,第一个和第二个入口建于清末,是一个传统的住宅。三晋由蔡铎之子蔡梁光、蔡光华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兴建。
现为历城县公安局办公楼。在蔡铎后人的保护和修缮下,蔡氏大错于1985年被列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泉州古城示范区。
蔡静介绍,蔡光华年轻时就读于北京国民技术学院。毕业后,他继承了父亲的生意,并在瑞裕兴参与了经营。蔡光华敢于探索和创新。除石油产品外,他还经营蜡烛、化肥粉、苛性钠、水泥、火柴、椰子油、肥皂、面粉、啤酒等。
它还与李珍和万源组成了“真玉园”的联合名称,在全州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新中国成立后,蔡光华与当时泉州的几家巨头共同投资在安溪湖头创办了一家电冶厂(后更名为光明水电化厂),蔡光华担任主管技术工程的副厂长。
蔡光华发展事业后,热心公益,做起了教育事业。1929年,泉州女子护理院开办,兄弟蔡光华任院长。抗战时期,蔡光华的兄弟们捐资在金粟寺附近置地,泉州女子养老院有了固定住所。1931年5月,
蔡光华、蔡鼎昌、陈在天后宫发起创办惠明中学(现泉州七中)。抗日战争末期,蔡光华当选为晋江商会第七任会长。
明月洞里有许多著名的蔡氏家族。现在,泉州通怀的关悦庙中,正殿正中的“丁涵”和山门后的“宽府汉室”两块木牌,是民国泉州著名书法家、教育家、明月洞蔡氏第十一代宗师蔡骏题写的蔡骏的儿子蔡桥,
曾任泉中中学(现泉州六中)教务主任,晋江县初级中学(现泉州一中)创办人、首任校长,凌霄中学首任校长。目前,蔡骏五代人中有10多人在国内外的大学和中学从事教育工作。
、蔡本分校被评为全州教育世家。
民国时期,蔡骏题写的宋丽匾至今仍悬挂在关悦庙中。黄芳/图
民国时期,蔡骏在宽府汉室题写的牌匾仍悬挂在关悦寺山门后。黄芳/图
是泉州后城举人杨加春的妹妹(也是举人杨家栋的妹妹);蔡光华的原名陈,是清代泉州翔凤巷著名进士、泉州官立中学(今泉州五中)创办人陈(字铁翔)的孙女。蔡光华的女儿嫁给了阿清状元庄袁俊的孙子。
蔡佳房子前翼的正面镶嵌着象征人民繁荣幸福的双鼎红砖。
在蔡后裔的照顾下,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这是蔡的后人和亲属在堂门口的合影。
多年来,大错老井的井盘已经磨损。
蔡家当年建的洋楼。
蔡家以前的洋楼也极具特色,除了楼顶具有闽南民居特色的燕尾脊,楼顶四周还做了古代城墙中的女墙,这在古城洋楼中比较罕见。蔡晶介绍,这种女墙式样的围墙除了美观,确是以防御功能为主,当年除了抗战,还有匪患,
如今三楼墙面上还可看到当年留下的弹孔。
洋楼上的女墙,在这古城洋楼中罕见。
大门正前方是造型独特的围栏。
三楼上留下的弹孔。
洋楼有地下室,如今入口已封闭。
大楼面南背北,大门东侧墙根处有一块奠基石碑,镌刻“中华民国十六年(1927年)三月廿八日,蔡光亮、蔡光华奠基“。
蔡家后院在民国还建有一栋两层小洋楼,目前归属鲤城公安分局。
牛巷旁的车站
蔡家东侧是牛巷,蔡晶介绍,由于以前巷子窄小,仅可供一头牛通过,所以称为牛巷。(蔡晶/摄)
牛巷口造型美观的小房子,这是当年车站的一部分,上方还有一些白色字迹,已不可辨。
泉州文史作家蔡永怀介绍,从牛巷东侧直到天后路口的大隘门2号,曾是泉州平民泉秀汽车公司的区间车站。区间车站,城南人习惯称为“小车站”,后改为维修厂。1927年,
南安旅菲华侨吴记藿创办泉州平民泉秀汽车公司,修建泉州至后渚公路,也称泉秀路,购买两辆汽车运营。公司在路口设立车站,就在大隘门2号至牛巷一带,由于经营不善亏损,1934年路权转让给泉安汽车公司经营,
折价股权赠给泉州开元慈儿院、泉州花桥善举公所、泉州养老院等公益团体。1953年泉州汽车运输公司把车站改为区间车站,市区发往郊区、邻县都在这里发车。
大隘门1号原为三轮车公司的简陋候车棚,这里客源多,三轮车工每天在这里候客。墙上挂着出车签,按顺序出车载客。蔡永怀的父亲是三轮车工,记得小时候他常从家里出发,给在候车棚的父亲送饭。
大隘门与寮仔街往事
在泉州城南曾经的黄金商业地段上,一横一竖相连的大隘门和寮仔街,既培养许多商业巨子,也涌现出许多文化名流。
陈登标老老师讲述大隘门和寮仔街往事。
泉州知名戏曲画家、华侨职校原副校长陈登标,在大隘门附近的寮仔街29号长大。陈登标出生于1927年,今年94岁的他,回想起大隘门和寮仔街的点点滴滴,温情在不觉间溢于言表。
陈登标回忆,小时候的大隘门口和寮仔街,各行各业的商铺林立,有打锡铺、命理店、粽叶店、装佛店、皂烛店、颜料店、木偶头店等等,平时从街巷中走过,可谓目不暇接。大隘门口还有一家做汤圆的,馅大料足,
那是儿时的美味。小时候他还经常从寮仔街的家中出发,步行到中山中路黄紫霞开办的泉山书社,找黄紫霞学习绘画。
陈登标在附近的振兴小学读书,那时候流行话剧,学校组织长虹剧社。陈登标不仅喜欢看戏,还喜欢演戏,于是加入剧社。记得十二三岁时,学校排演抗日话剧,由于个子较小,他被分派到演日本鬼子。“可能演得太像了,
还有人冲上来要揍我。“陈登标说着笑了起来。
后来陈登标在振兴小学教绘画,成为中共地下党组织成员。他经常半夜带着面包、馒头出发,遇到狗叫就扔一个,在泉州城南张贴讽刺国民党腐败的漫画。记得一次他见一群人围着电线杆看讽刺漫画,都夸画得好,走近一看,
原来是自己的漫画,当时心里很高兴,觉得画出了老百姓的心声。
还有一次在附近的新桥头,在关卡处被拦下来了,想着背包里面的“违禁“漫画,陈登标不禁捏了一把汗。还好当时同伴机灵,借话题引开哨兵的注意,两人得以顺利通过。
孙立川(林良标/摄)
泉籍文化名人孙立川在寮仔街21号长大。孙立川1976年从厦门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83年考取日本国费奖学金赴日学习,先后获京都大学文学硕士、文学博士学位。1993年移居香港,
任职香港中文大学、岭南学院、明报月刊等,原任香港天地图书公司董事、总编辑。兼任辽宁师大特聘教授、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文化促进会第三届理事。
他还是泉州历史文化中心第二屆理事长。现任香港集古斋《美术家》 杂志总编辑。
孙立川回忆,爷爷出生在惠安穷苦人家,长大后以勤奋起家,在中山南路大隘门附近开设两个店面,商号为联发,其中一个店面经营布匹,另一个店面售卖烟酒。他童年到上小学时都住在这里。后来因政府百货批发公司要租用,
家人先搬到五堡溪边,租住在临溪的二层楼房里,到他读中学时则搬到大隘门内寮仔街21号。他的爷爷因少时家贫失学,深感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子孙读书识字。孙立川的父輩中涌现出多位知识分子,
家族中有不少人是大学、中学老师,也是一个教育世家。孙立川的父亲当年在陈嘉庚创办的集美高等商专攻读,毕业后打理家族生意,公私合营后曾任中山路南门百货公司经理,父亲一辈子念念不忘校主陈嘉庚老师的恩典。
孙立川还回忆,邻居还有王愚老师一家,是教师之家。王老师的哥哥王清河是香港影视界老前辈,也是画家黄永玉的老友。另一家陈登良老师、陈登标老师则是泉州教育界、文化界名师。
孙立川说,他小时候就读振兴小学,除了寮仔街外,附近的泉安车站、五堡溪码头,七月的“水普”民俗等,都在儿时的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
据王愚之子王建回忆,他在寮仔街旧居中,找到过一份珍贵的弘一大师题字。当年他父亲王愚随王清河前往泉州古琴名家周子秀家做客,邂逅周子秀的好友弘一大师,
大师当场在王愚随身携带的小笔记本上题了一句《华严经》 中的句子:身无诸苦,心得清凉。几十年间多次搬家,最后一次回寮仔街旧居时,竟在墙角发现了这本笔记本,珍贵的弘一大师墨宝即在其中。
此外,孙家与苏东水教授家是世交,他的五叔、六叔是苏教授的发小。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末他从日本回国,曾在上海和苏东水教授一起吃饭。当时苏东水还记得孙立川小时候崴脚后,由父亲苏祖鹤给他正骨,
他疼得大哭的趣事。
策划:许志荣
编辑:杨莹
文图:王了
视频:点创传媒
实习生:柳睿欣
注: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临江街道办、溪亭社区、刘远双、蔡晶、蔡永怀、黄方、连洁、洪志雄、陈登标、孙立川、王振勇等的大力协助,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