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小果】中国桥梁的“爱情魔圈”想必大家都很陌生:
“高空”转体;
“双打”麻花;
“混”拧;
可以说,“出圈”已经是基建狂热分子的日常操作。
今天,又有一个“圈子”上了热搜。
原来现在连公交站都可以旋转了。
昨晚(10日),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大国建造》纪录片第六集中讲述了这个故事。
当时福厦高铁建设期间,正巧受到厦门后溪长途汽车站(以下简称“客运站”)的阻拦。
经过集思广益,建设者们决定将车站“搬迁”,搬到西北部的一片空地上。
翻译技术不是第一。过去,我们也会看到建筑因规划需要而平移。一般来说,平移是从第一层和基础切割建筑,用牵引设备将其移动到固定的新基础上,然后开始平移。然而,这种“传统”的翻译方法对于客运站来说并不现实。
后溪客运站主楼长162米,宽33.6米,重3万吨。这是一座狭长结构的大型建筑。如果从一楼平移,很容易因受力不稳定导致建筑物倾斜。
因此,工程师选择支撑结构更稳定的地下二层来切割建筑;
随后,在柱子之间浇筑混凝土,形成主楼的实心网状托盘;
工程师们还挖了一个大基坑,并在平移范围内铺设了26条弯曲的混凝土轨道.就这样,准备工作刚刚完成。
在移动阶段,工程师们巧妙地借鉴了人行道桥梁施工的顶推原理,制作了一个液压装置,将它们四个一组排列起来,两两交替地进行顶推,就像在客运站上安装行走脚一样,以便实时监控它们的“行走”信息。
工程师们在喷射器的“底部”安装了500多个行走装置和600多个传感器.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中建一局(集团)有限公司相关人士表示,此次平移主要涉及多项高难度技术,包括:切割分离两层地下建筑,
如何在曲线位移中保持平移物体的姿态不变;如何保证曲线上平移设备的同步协调;如何实时监控翻译对象的结构以确保翻译安全;翻译过程中如何及时纠正偏差?
面对多重困难和挑战,38天后,3万吨级长途客运站主体建筑成功搬迁:平均每天移动约7.5米,从9: 00到12: 00共行走288米。
进场后,工程师用钢筋和混凝土将切割的柱子和为新址预留的地基连接起来,以确保后续的安全使用。
该翻译项目于2018年5月启动,并于2019年4月1日成功翻译到位。当时,该平移工程以288.24米的平移距离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最长的建筑整体平移弧度”,这也是世界上首次长距离、大半径的建筑迁移。
网友:看来基建狂热分子的记录只能自己刷新了!
本文为《观察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