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3年欧洲科学院新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名单出炉,由于入选学者接受邀请及注册的时间进度不同,入选名单陆续公布(截止目前已更新135位)。
上海交通大学贾伟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姜彤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江雷教授、浙江大学徐清波教授、香港浸会大学蔡宗泽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秦岭教授等中国高校教授,当选院士。
欧洲科学院(AcademiaEuropaea)又称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成立于1988年,由英国皇家学会及欧洲各国国家科学院发起,总部设在英国伦敦。下设23个学部,学科领域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等,是国际上跨地域和学术领域最广泛、学术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科学组织之一。
入选欧洲科学院院士的华人学者
蔡宗苇
蔡宗苇教授1982年在厦门大学化学系获得学士学位,1990年在德国UniversityofMarburg获得博士学位,1991-2000年分别在美国的大学和药物公司工作,2001年起受聘于香港浸会大学,现为化学系郭一伟冠名讲座教授,同时担任环境与生物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蔡宗苇教授从事质谱化学分析的基础理论及其在环境、生物、药物和痕量有机污染物的应用研究,目前主要研究与环境污染物相关的人体健康和疾病,已在国际专业刊物上发表500多篇论文。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1,排名第五),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6)和特等奖(2020),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8),亚太(国际)产学研促进会消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杰出贡献奖(201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消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杰出贡献奖”(2018)。蔡教授长期致力社会工作,现任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毒理学会环境毒理会副理事长、香港学者协会秘书长等职务。
陈龙庆
陈龙庆教授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DonaldW.Hamer讲座教授,工程科学与力学教授,数学教授和自然出版集团杂志npjComputationalMaterials主编。
他分别在浙江大学,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麻省理工学院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介观尺度和多尺度计算材料学及材料设计,相场方法及数学模拟,微观结构和微观弹性理论,合金沉淀相形貌和粗化,铁电和多铁氧化物畴结构与翻转,相变热力学与动力学,介电材料降解与击穿,锂离子电池。他已发表文章600多篇和2项专利(GoogleScholar:H-因子95;总引用37000次)是科睿唯安(ClarivateAnalytics)2018年度高被引科学家。陈龙庆教授获得过多种研究奖项,包括2014材料研究学会(MRS)材料理论奖(MaterialsTheoryAward),Guggenheim(古根海姆)奖,德国洪堡研究奖(HumboldtResearchAward),美国矿物,金属和材料学会(TMS)功能材料分会杰出科学家奖,中科院沈阳金属所李薰讲座奖,ASMInternational银牌奖,美国海军研究办公室的青年研究者奖,两次美国自然科学基金特别创造性奖,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优秀工程学者奖章,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杰出教授,美国ASMInternational学会会士,美国陶瓷学会(ACerS)会士,美国物理学会(APS)会士,美国材料研究学会(MRS)会士,美国矿物,金属和材料学会(TMS)会士和终身会员,和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会士。
邵建富
邵建富教授早年曾就读于中国农业大学和河海大学。1983年,赴法国留学。1987年,获得法国里尔科技大学博士学位。1994年9月-2001年9月,担任法国里尔科技大学教授。
邵建富教授长时期活跃在国际岩石力学界,主持完成20余项欧共体及法国国家科研中心重大科学研究项目,在岩石力学基本理论方面进行过系统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在岩石饱和-非饱和渗流及其破坏力学,岩石塑性力学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领导法国国家科研中心里尔力学研究所岩石力学学科的研究工作,担任欧共体重大科技专项‘地下实验室’岩石力学学科首席科学家。直接主持负责有多项岩石力学科学研究项目,在岩石力学非线性分析等领域居学术前沿,居国际领先。
1993年和1997年两次获得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优秀博士和研究人员指导教师奖。
戴黎明
戴黎明教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198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高分子化工专业,1991年获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化学博士学位,先后在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博士后)、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访问学者)、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院(CSIRO)分子科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从事研究工作。
历任美国阿克隆大学高分子工程系副教授、美国戴顿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系教授兼任莱特兄弟研究院首席教授(WrightBrothersInstituteEndowedChairProfessor),美国凯斯西储大学(CaseWesternReserveUniversity,CWRU)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讲席教授(KentHaleSmithProfessor)、凯斯先进碳科学和工程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客座教授,浙江大学光彪教授,温州医学院纳米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AmericanInstituteofMedicalandBiologicalEngineering)院士、欧盟科学院(EUAcademyofSciences)院士、美国碳学会(AmericanCarbonSociety)顾问委员会委员、英国皇家化学会(RoyalSocietyofChemistry)会士。
戴教授长期从事功能高分子以及碳纳米材料能源和生物医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碳纳米管、石墨烯的合成组装、功能化和器件制造及其在能源方面的应用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担任NanoEnergy(Elsevier)副主编和十余种国际杂志的编委,被ClarivateAnalytics公司列为“高被引科学家(化学、材料)”,并被称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头脑”之一。已获得多项奖项,最近获得了国际材料研究协会2019年IUMRS‐SomiyaAward奖,以及2019年AustralianLaureateFellowship奖。
贾伟
贾伟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转化医学中心主任。在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获得放射性药物科学领域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此前,他曾担任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终身全职)教授,以及夏威夷大学癌症中心(国家癌症研究所指定的癌症中心)副主任。他还曾担任北卡罗来纳大学格林斯伯勒分校(终身全职)教授和UNCG转化生物医学研究中心联合主任约5年。
贾伟教授在医学领域拥有28年的研究经验,在建立和运营非常成功的跨学科研究项目方面有着良好的记录。贾教授的研究成果在多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引用次数超过35,000次,H指数达89,分别于2020、2021和2022年连续三年被全球知名学术出版商ELSEVIER评选为“中国高被引学者”。贾伟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科技部973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专项、国家自然基金、上海市重大、重点等项目。截至目前,贾教授已在CellMetabolism、ScienceTranslationalMedicine、NatureReviewDrugDiscovery等高影响力学术期刊上发表数百篇论文,并出版10部著作,获批20多项专利。
姜彤
姜彤教授,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二级研究员,首席科学家,气象科技领军人才。
1980~1984年北京大学地理系学习,获学士学位;1984~1987年在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硕士学习并获得硕士学位。1987-07--2008-12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工作。1991年赴德国吉森大学地理研究所学习。1995年在英国国家洪水灾害研究中心进修。
1994~1999年在德国吉森大学地理研究所留学,获得科学博士学位。2000~2001年在法国鲁昂大学和法国国家研究院图像模型实验室博士后研究。
IPCCAR5和AR6“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和脆弱性”、“第二、三、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国极端事件和风险管理与适应评估报告”、“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首席作者。主编出版“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指南”、“气候变化影响综合评估方法”和8部“区域/流域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报告”。先后担任AtmosphericResearch,ClimateServices、HydrologicalSciencesJournal和QuaternaryInternational等4本国际杂志的副主编。
长期从事干旱、暴雨洪涝、高温热浪、热带气旋等极端气候事件的识别与影响评估、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管理及适应对策研究。组织建立中国气象灾害监测、风险评估、预警和管理业务体系。
江雷
江雷教授,无机化学家。1965年3月生于吉林长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2009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9月,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1987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固体物理专业,1990年在该校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90年至1994年攻读中日联合培养博士学位,其中1990年至1992年在吉林大学学习博士课程,1992年至1994年在日本东京大学留学,回国获博士学位。1994年至1996年在日本东京大学做博士后。1996年-1999年在日本神奈川科学院任研究员。1999年4月到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作。现兼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院长。主要从事仿生功能界面材料的制备及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揭示了自然界中具有特殊浸润性表面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提出了“二元协同纳米界面材料”设计体系。在超双亲/超双疏功能材料的制备、表征和性质研究等方面,发明了多种超疏水性界面材料的制备方法,制备出多种具有特殊功能的仿生超疏水界面材料。承担973项目、863计划、基金委重点及中科院创新、国家“十五”科技攻关等项目十余项。曾获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资助等奖励。已发表SCI论文240余篇,其中包括Nature2篇,NatureNanotechnology1篇,AccountsofChemicalResearch2篇,J.Am.Chem.Soc.10篇,Angew.Chem.Int.Ed.15篇,Adv.Mater.26篇,被他人引用5800余次。申请或授权发明专利共60余项。撰写《仿生智能纳米界面材料》专著一部。现任《AdvancedFunctionalMaterials》、《Small》、《SoftMatter》、《AsiaMaterials》、《Biomicrofluidics》、《SolidStateSciences》、《NanoReserch》、《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无机化学》等杂志的编委。
秦岭
秦岭教授是香港中文大学骨科及创伤学系肌肉骨骼研究实验室教授兼主任。秦教授亦为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SIAT)联合教授,并担任SIAT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转化医学研发中心主任。
他在中国北京体育大学获得体育教育基础医学和生命科学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在德国科隆的德国体育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在瑞士达沃斯AO研究所接受博士后培训。秦教授于1994年底加入香港中文大学之前,曾任德国慈善医科大学RudolfVirchow大学诊所创伤与重建外科研究科学家。
秦教授是国际中华人肌肉骨骼研究会(ICMRS)的前任主席,以及多个期刊编辑委员会成员,包括《骨科翻译杂志》主编和国际运动医学杂志.他是多个国际和国家骨科及相关研究组织的会员,包括欧洲科学院(MAE)和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研究所(AIMBE)院士。他获得了40多个研究奖项,并拥有30多项来自中国和美国的创新或新实用专利。
秦教授以主编或副主编身份出版专著10部,会议论文集5篇,书籍章节80个,中英文期刊论文480余篇,其中420篇SCI文章发表在NatMed、NatComm、ARD、JBMR、OsteoporosisInt、Bone、A&R、Biomaterials、ActaBiomaterialia、AmJSportsMed、IntJSportsMed、等。H指数为70,并被列为Research.com年世界最佳医学科学家。
Xu,Jinchao
Xu,Jinchao教授于1982年获湘潭大学学士学位,1984年获北京大学硕士学位,1989年获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他于1989年加入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担任数学助理教授,1991年晋升为副教授,1995年晋升为教授。他于2007年被任命为杰出数学教授,2010年被评为FrancisR.和HelenM.Pentz科学教授,2015年被评为VerneM.Willaman数学教授。
Xu,Jinchao是许多计算数学主要期刊的编委,并共同编辑了许多会议论文集和研究专著。他还在各种学院和部门委员会任职,并组织了许多座谈会和研讨会。他为超过65个国际会议,研讨会担任科学委员会成员。
徐清波
徐清波教授,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原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心血管病学科双讲席教授,兼任英国心脏基金会JohnParker主席、全英华人生命科学学会主席等。其2019年全职加入浙大一院,建立了心血管疾病研究中心,加盟5年来,为浙大一院心血管学科的学科发展、学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作出突出贡献,显著提升浙大一院心血管学科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赵国英
赵国英教授,IEEEFellow和IAPRFellow,于2005年在中国科学院获得博士学位。芬兰科学院教授和芬兰奥卢大学的终身正教授,阿尔托大学访问教授。赵国英教授在国际期刊和会议上发表了超过270篇文章,谷歌学术引用超17700次,H-index64.她是FG2013的panelchair、ICMI2021的共同程序主席、FG18的共同出版主席,受邀担任PR,TCSVT,IVC等国际知名期刊的编委。她当前的研究兴趣包括图像和视频描述、人脸表情与微表情识别,情绪的姿态分析,情感计算和生物识别。她的研究成果被芬兰国家电视台,报纸和MIT技术综述等媒体专文报道。
来源:AcademiaEuropaea、时代学者等。
关于法国里尔科技大学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