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哲学有用吗?周濂教授:当然有用啦,庸俗和孤独,你任选一个吧

行业动态2024-08-12 15:25小小条


学哲学有用吗?周濂教授:当然有用啦,庸俗和孤独,你任选一个吧

周濂老师近影

周濂说:哲学是一个动词。

周濂是谁?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

我不关心教授,有人说。我只关注“教兽”。那谁谁谁,又性侵了女学生,不是朱军那种隔衣摸,是红楼梦中的贾瑞“硬邦邦”要“顶入”。

我终于明白岳云鹏之所以出名的原因了。这是个低端娱乐流行的年代,因此我干脆扔掉了家里的电视机。

说我呢。

“哲学是一个动词”,以此为题,周濂教授曾专程到天津松间书院,作了讲座。

周教授是很有魅力的学者,他还有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太太,叫刘瑜。

刘瑜是清华大学的教授。研究领域是“中国政治、转型政治经济学、比较民主化、中国革命、比较政治制度”。(来自360百科)

我的天,一个如此漂亮的女性,研究这些呀。

刘瑜老师。周濂教授的太太

梁文道对刘瑜有个评价,他说今日中国的公共讨论常见一种病理化的倾向,总是困在“民主”、“自由”之类的名词面前,大而无当地浮游表层,夹缠不清,难以寸进。所以刘瑜来得正是时候,因为她替这些苍白的名词补回了该有的细节和血肉,有专业学养的根基,又有平近亲和的故事,她的评论正是这时代最需要的营养剂。

梁文道不愧为主持人中“最有文化”的同志之一。

梁文道先生

接着说周濂。

据说中国人民大学有一名新闻系的美女学生,因为喜欢周濂教授的课,果断放弃自己的专业,每场必到。

哲学真是个好东西啊。

炎炎夏日,一座难求,记得那天天津松间书院人山人海,我身在其中恍若隔世。今人对哲学如此感兴趣么?莫非又回到了80年代?我想个中原因,是那些有追求的人,有想法的人,不愿仅仅沉沦于柴米油盐,试图给糟糕的现实生活一份诗意交待。

一个人衰老的开始,是因为生活丢失了诗意。

人是会思想的芦苇,因为会思想,人是骄傲的,然而芦苇亦是脆弱的。有一天,你突然发现生活缺少点什么,尤其午夜梦回,还有那么一点点窒息的感觉,不轻易为人道,却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如此清晰,面目可憎。

你们注定是少数的存在。尽管开着高档车,住着高档房,但还是有种种不适感袭来,很难描述,没有边际。这当然不是矫情。我想很大程度上,源于你们对自己有“永不放弃”的要求,因此才有自我失重,价值错乱,迷茫焦虑得毫无来由,慌乱紧张得无处不在。

哲学误我20年。如果早20年知道这个世界原来有“哲学”这种东西,可能我从里到外都不是今天的模样:在雾霾里歌颂,在地沟油里吟唱,在为孩子注射假疫苗时告诉他“人活着要有一个好心态”。

然而,人与哲学的相遇,是可遇不可求的。我们那个年月,包括现在,我们在课堂上学的哲学,极大地败坏了我们的胃口。那离真正的哲学无关。常常,连实用学都算不上。除了考试能加些分数以外,一无用处。

尤其是,我没能体味哲学的真味,又过早地加入到一个莫名其妙的团体,这样的路就崎岖无比了。我完全没有必要对这个团体进行体无完肤的鞭挞,一切都过去了,一切都施施然停在那里。

只有少数人对那种日子津津乐道。那个团体处处充满扭曲,我曾经试图写出那个年月发生的一切,并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是因为你的玩笑开得太过分”,然而每次写不了几行,就无法进行。那是一段不值得回忆的岁月,充满耻辱和悲凉。

我想说的是,我得感谢那段岁月。恰恰是那样的环境,对于一个钟情于文化的人的内心,再说大一点,钟情于文明的人的内心,是一种极大的挑战和冲突,以至于最后形成决裂。不是与现实环境的决裂,实际上在内心层面的决裂,从加入那天起,就开始了的。以致于,与鲁迅先生发生过分地亲呢,这种亲呢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厄运的开始。很可怕也很无力。

与鲁迅先生的这种亲呢终身难舍。甚至可以说,在这个小个子男人身上,我找到了生命的最后一棵救命稻草,完成了部分自我救赎。不彻底,但欣慰。于是,在20年后的今天,在一堂哲学课上,我先前的经验,后来的实践,让我和哲学实现了共体。谁都没有妥协,就这样走到了一起。这是一种必然。

原来,哲学是“爱智慧”。我究竟是思考过的。恬不知耻地说,是苏格拉底说的“觉察”过的。未经觉察的人生是不值得度过。人为什么要有智慧,理解这句话,只需知道它的一个反义词即可:愚笨。我们都知道,夸奖小孩,最好的词莫过于“聪明”了,然而,如果是用到“智慧”,那就意味着,哪怕这个小孩实现最庸俗的成功,也只有一步之遥。

然而,如果骂一个小孩愚笨,哪怕是连他的父母都要连着一起骂到的。这无疑是世界上最狠毒的辱骂。这样说,哲学是有用的:让你拥有智慧。对了,拥有智慧,还能擦亮你的眼睛,告诉你谁在“胡说八道”。这里的清醒,和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是两个概念。前者是告诉你必须,后者,只是不得已。

是啊,身为一个中国人,现实中面临着太多的不得已,不是朋友圈里的鸡汤文能解决的,大多连麻醉的功效都谈不上。一笑是可以做到的。笑着哭相对不易。人,最终需要哲学来提升自己,进而实现飞升。

正如周濂教授所讲:哲学能够改变观念,进而改变世界。单一的哲学研究,理论研究,置身象牙塔,不是常人能问鼎的事,也不是常人的追求,常人只需要运用即可。运用到解决时间问题上。对,对时间的觉悟。

人活的是时间。这让我想起周老师在课堂上的那个可怕的比喻:假如你是一个扳火车道闸的人,一列火车开来,正好遇见火车轨道上有5个孩子,而另一条毁弃的轨道上却只有一个孩子,你会选择让火车改道,用牺牲一个孩子的方式来救5个孩子,还是不让火车改道。其实这是一个复杂的哲学命题,在周老师5年的教学中,他屡次提到这个问题,让他庆幸的是,5年来,学生的答案从最先开始的建议火车改道,变成不让火车改道。

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人的心都在变硬么?然而并不。回到题目上来,大家逐渐认识到,让火车改道,是惩罚那个做对事情的孩子。因为他本来就是在废弃的轨道上玩儿,他是没有错的,为什么要为了多数人的生命而牺牲?!然而这个问题再往深里去探讨,特别是联想到中国的近现代史的话,尤其是联想到革命的话,无疑是往禁区里走。

我在课堂上提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关于冯友兰“知行合一”的问题,第二个就是这个。和我想像的一样,周老师有意回避了第二个问题。但他难以控制的是,在后来一个朋友的提问中,他又间接地回答了我的第一个问题。

周濂老师是这么回答的:哲学是不提供终极答案的,哲学的终点是神学的起点;我从不试图说服任何一个人,因为假如你是一位经验主义者,你会到死都会坚持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说服是徒劳而荒谬的;我们知道,假如我今天是来教育大家的,给大家上课,试图给所有人的人生提供一个标准答案,那就是“一言堂”;苏格拉底一生的使命,不是去广场上给青年们说服,“大家一定要怎样怎样”,而是和大家探讨和辩论,关于“正义”、关于“幸福”、关于“勇敢”等;谁试图提供一个自认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所谓理论,此人要么是圣人要么是骗子。后面还有一句,请原谅我不能在这里写出来。

我知道并理解他的话,他也适可而止的表达了,我想这就够了。我不会英文,是为憾事,用汉语表达,用汉语写作,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啊。哪怕止步于学术探讨,也是需要小心谨慎的。中国人常常视“谨慎”为美德

。其实,此文写到这里,读者已经知道我在说什么了。哲学解决的,是观念的争辩,而观念的改变却能改变整个世界,更何况一个人。大家可以看看苏格拉底之死,还有那个死时一波三折的哲学家塞涅卡。通常,哲学是在为人们不提供答案的过程中,提供答案,这里的“答案”,如果硬要给一个解释,可以是觉解,可以是圆满,可以是幸福,可以是正义,可以是勇敢,还可以是因戒得定,因定生慧。

今天你哲学了吗?哲学是一个动词。学哲学是有用的,因为,等你觉得有用时再学就晚了。


周濂教授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今日头条,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

猜你喜欢